工藝類評審感言
劉鎮洲
  第17屆全國美展工藝類的評選作業,在全體委員秉持慎重、嚴謹與公正的精神下,順利地完成評審任務。在此謹將此次評選的經過、作品之評述及對整體參選作品之觀察所得記述於下:本屆全國美展工藝類的評選作業是採取初審及複審兩個階段,初審是以圖面評選,在參加送審符合規定的121件作品,共計360餘幀圖面資料中,選出40件參加實物作品的複審階段。在複審階段,再加上2件免初審作品,由九位出席委員斟酌本屆參選作品之水準,以及參考上屆複選之得獎比例,而決定本屆工藝類作品的得獎總名額(含前三名、佳作及入選)為20件左右。評審委員各依自身之專業經驗與學養,在兼顧材質運用、製作技巧、時代意義及創意表現的綜合觀察與審慎比較之下,經過三個階段的審查投票,選出前三名各一件、佳作六件及入選九件作品。
  獲本屆全國美展工藝類第一名的作品《生命的力量》,是件簡約素雅的陶藝作品,作者利用橢圓形為底並向上擴展,上部內縮聚合成弧形頂,形成鼓脹直立的飽滿形態;在正反兩面的大弧面上,以淡墨綠及桃紅釉彩描繪濃密交疊的樹木枝葉,茂密的枝葉錯落有緻,具有動態美感,在飽滿的造形上更顯得生氣盎然而充滿生命力。獲第二名的作品《巢》,是一件寬肩大腹的竹編圓瓶作品。造形工整端莊,茶褐色的塗裝使作品呈現沉穩典雅的韻味。瓶體的口緣、肩部及底部圈足是以細密工整的竹篾編製,而造形主體的腹部則以成束的竹篾自由交錯繞紮編成,在錯綜複雜的交織中呈現豊富的起伏律動與層次感。而獲第三名的作品《力與美(二)》,則是件雕刻精細的木雕作品,作者運用整塊黃楊木料雕刻成薄皮捲片微揚的柱體,造形質樸而自然;而在微揚的薄皮捲片邊上雕刻出一隻鍬形蟲,正在努力撐起柱體上的薄皮捲片,蟲禮雕工細緻而神態寫實逼真,充分展現出鍬形蟲向前使力的動態感。
  獲選為佳作的作品共有六件:金工作品《心相》是以純銀材質打造出來的造形作品,作者利用單點支撐的平衡方式,巧妙地架構出纖細優美的銀質造形。《榴槤飄飄》是件陶瓷作品,作者以四個白瓷製成的榴槤為主體,在榴槤微裂的口緣邊裝上拉鏈,而將榴槤內部包藏濃裂氣味的意涵表現出來。木工作品《紙箱中的記憶》是一件具像寫實的木雕表現作品,作者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布料、瓦楞紙箱、玩具為題材,刻劃出生活中的一隅場景,質感表現頗佳。《北風啊興起》則是件玻璃材質的作品,作者將彩色玻璃片利用水泥膠合,架構出向上飛揚的動感形態,下方用來支撐的透明圓管中有尊人物造形,姿態優美;而從底座中所投射出來的隱隱燈光,則強調了整個玻璃作品的透明感。《不離不棄》是件長方形扁平石雕作品,作者利用石材表層不同呈色與粗細表面質感處理,適當地安排表面高低起伏的構圖,巧妙地營造出一隅自然的地景風光。而《圓融》則是一件造形簡潔的陶瓷作品,造形下半部為圓形飽滿形態,延伸向上半部逐漸縮扁成為細長的窄口,器體的隆起凹陷與造形輪廓的轉角與弧線相互轉變對應,而使整個作品在端莊中流露出輕鬆自由的氣氛。
  對於本屆全國美展工藝類評選作業流程的感想方面:首先是在送件參選的方式上,因為顧及工藝類的作品材質繁多,重量尺度差異大,再加上送件數量不易掌握,因此採取圖面初審方式亦有其必要性。不過初審階段以圖面評選時,較難觀察到作品細緻精彩的部分,瑕疵也容易被掩飾。再者,作品圖片大多為作者自行拍攝,常見色彩偏差、焦點模糊、取景角度不良等狀況,而使圖像品質參差不齊,影響評選的準確度,所以在造成遺珠之憾在所難免。因此,如何呈現作品最佳的圖面效果,應是作者在送件之前要特別重視的課題。
  其次,在參選作品的整體觀感方面來看,應加強作品的材質發揮與創意表現。由於在工藝創作上所使用的材料很多,一般傳統上金屬、陶瓷、玻璃、藤竹、木材、石材、漆器、纖維等材料的使用己相當廣泛,材料特質已為大家所熟悉,而如何在這些材料中更深入地發掘其材質的特色,是工藝家一貫追求的方向。近年來由於科技的進步,合金、樹脂、塑膠、人造纖維等新的造形材料陸續被開發出來,對於這些新材料運用於工藝創作,或將這些新材料與傳統材料相互結合,則是現代工藝創作者能夠大顯身手的新領域。在製作技術方面,更可將傳統工藝加工技術配合新發展出來的科技如:雷射雕刻、水刀切割、高速噴砂、化學腐蝕等,適當取代傳統手工技術,而讓工藝作品達到更精緻、完美的層次,提昇工藝作品的美感表現,同時也可增添作品的經濟價值。此外,在以實用為主的作品上,更可因應現代生活的需要,開發新用途的工藝品,或在現有作品的機能上加以改善,增進工藝作品在使用上的便利性或舒適度,以達到工藝品「用」與「美」的最高原則。
工藝製作是隨著人類生活的演進而變化,在不同時代的生活型態中,各有不同的時代意義,它反映著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與文化特質。因此,現代的工藝作品應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與文化的特質而製作,要能夠融入生活進入人心。尤其在當今日益重視區域特色與文化傳承的世界潮流中,反映時代精神符合現代需要的工藝製作,才能在現代生活中生根茁壯。
  總之,工藝是活在人類生活演進的每一個階段之中,它除了造就了人類生活上的便利舒適外,還提供人類精神生活上的滿足充實,以及人類藝術文化上的傳承延續。我們在不同的時代裡看到了許多精彩的工藝傑作,散發出不同時代迷人的風采。因此,我們期待現代的工藝創作能充分展現這個時代的生活創意與人文精神,為我們這個世代留下具有代表性的工藝作品。

   
教育部主辦•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承辦•電話:(02)2311-0574•服務信箱•©2005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