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水彩類評審感言
洪東標
水彩在臺灣繪畫藝術的發展上受到許多重視,除了因為與傳統水墨畫在水性媒材的特性上相似之外,與日籍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將西畫帶入臺灣,有意推展水彩有關,他造就第一代台灣水彩畫家的出現,接著渡海而來的大陸水彩畫家也為台灣帶來多元的水彩風貌,歷經數十年的推展,七十年代一股以鄉土寫實的風潮又將水彩推向一個高峰,至今歷久不衰,數十年來水彩便成為許多畫家都會面對的課題,有些人不滿足於可以層層疊疊塗塗改改,較講究厚實肌理表現的油畫,進而挑戰具有高難度技巧表現性的水彩;多年來在全國性美展中,水彩參加競賽的件數總是數一數二的多,這些畫者也多有能在日後專注於水彩創作,而成為畫壇之星。
全國美展每三年舉辦一次,這項源自法國沙龍美展的官辦競賽方式,多年來已在推動社會藝術文化的體制內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它對照於一般的前衛實驗性展覽,更能展現時代藝術的主流價值;本屆主辦單位在遴聘評審委員的考量上頗具巧思,其中涵蓋水彩畫名家,藝術教育家,藝術理論學者,美術史學家,藝術評論家等相關領域,以便對參展作品做多面向的解讀,十五位成員不分長幼倫理,都具有同等的權責來面對所有參加競爭的作品,參賽作品多為主觀的表現,且屬一種知性與感性相輔相成兼融並蓄的作品中,擔任評審者都必須拋去成見,就作品中在情感的意念上、表現的獨特性、色彩與造型的應用、理性的描寫能力,主題與內涵的明確性..等作多方向的解讀,且當評審人數達到一定的數額時,已經有效的稀釋了評審個人過於主觀的影響,入選作品必然是經過評審們以最大公約數選出,由最初兩百一十餘件參加初選的作品中篩選出45件,再以原作呈現,並加入免初審作品,作多輪的評選,最後評審出前三名及佳作6件、入選13件等;入選的作品均相當出色,多數畫者都能將水彩的媒材特性掌握的有條不紊,可以輕描淡寫的由淺入深,或層層疊疊的深中疊淺,技巧多元的表現和應用思考,能快、狠、準的來疊、染、撞、擦、刮、洗…嫻熟的掌理水份和顏色,也有能細膩厚實的描繪肌理質感,展現自由多元且獨特的面貌。
或許有人面對獲獎作品時會說:「為甚麼是他?不是我!」,「它好在那裡?」而每一位評審都可能會說出不同的理由,這也是藝術可以自由表現和不斷論證思辯的可貴之處;藝術的創作是一條漫長的路,一場競賽的勝負,尚不能為個人的藝術的成就作定論,對得獎者固然可喜可賀,未得獎者亦不用懷憂喪志,千秋大業不在這一朝一夕,美術史中有以獲獎而揚名立萬的名家,更有以熱愛藝術堅持理念,念茲在茲而名垂千史者。以下僅就 個人對得獎作品的意見陳述:
第一名:《時間的指針》取材自外國建築的幽暗迴廊裡,透過建築的樣式展現豐富的異國情調,色調協調,幾許的陽光投射在過往的行人肩上,在氣氛的掌握和描寫都屬上乘之作,透明與不透明技法的交互應用•讓層次與肌理在描寫在背光的牆面上,展現最佳效果。
第二名:《眺》取材自花東縱谷的風景,由富理鄉六十石山眺望玉里鎮,以開擴的視野拓展出大空間的層次,足以使觀賞者的心緒都隨之放鬆,應用對比的原理將交織在群山之間纖細溪流、公路與聚落烘托出山嶽的厚實和質量感,重覆疊染的技法也都能恰如其分的訴說田園、山丘、雲層間的轉折結構與變化中的豐富層次。
第三名:《秋的回憶》描寫林木夾恃間的紅磚古厝,在取材上具有濃厚懷舊的情調,一位似在放牧雞群的老者端坐在陽光下,默然面對雞群,有幾許落寞和滄桑,有如在訴說一段往事,畫家筆調瀟輕快,乾濕交疊並用,展現出自信穩健的駕馭媒材能力。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