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雕塑類評審感言
熟面孔的參展者,新面孔的評審員----寄望於全國美展
呂清夫
藝術家們願意全勤參加一個美展的歷屆展出,就像候鳥一樣每屆都來報到,這應該是衡量一個美展成敗的標竿,我們要熟面孔的參展者與新面孔的評審員。
全國美展理當是全國最高的美展,不過從現實面來看,卻有點欲振乏力。這裡面評審委員可能要負一部分責任,例如評審項目是由委員自己挑的,結果是油畫類的委員人滿為患,因為大家認為油畫最重要,評油畫似乎可以提升個人地位,不過也有可能你的地位提昇會導致美展地位的下降,而評審委員本來只宜提高美展的聲望與公信。相對的,篆刻類的委員則粥多僧少,讓人想到增設展項要千萬慎重。
其實,評審委員應有機制讓參展者將來有機會來擔任,特別是連續得獎者應有出頭機會,當年的廖繼春、陳進、顏水龍就是畫而優則當評審,在日治時代風光地出現於台灣美術史上,他們都是新面孔的評審員,唯其如此才足以獎勵新人,吸引新秀,同時也使美展的體質永保青春。一個美展尤其要注意研究是否有一群藝術家以參加為榮,同時每屆美展都不缺席,這種向心力正是廖繼春那批人當年的精神,因為他們是台府展參展全勤參展的畫家,都是熟面孔的參展者。
這次全國美展雕塑類的作品雖然沒有前回巨大,但是水準仍有可觀,首獎雖然從缺,但也是一個激勵。得獎的三件作品涵蓋了金屬、木材與石材。潘文凱的金屬作品《荒蕪》一作充分表現鐵的生鏽特質以及生鏽過程中時間因素,只是大型的抽象造形中安排小型的具象物體,似有難以協調之虞,同時各自分散的物件必要時才組在一起亦有欠缺堅實的風險。詹志評的木雕《溶解之二》一作使用檜木雕成非傳統式的人物造形,亦即木雕表面拋光、不留刀痕,這個部分可謂蠻有新意,至其雕像部分則向下延及台座,用以表現所謂溶解。歐陽彥興的石雕《頂尖》一作乍看是傳統的胴體雕像,肌肉遒健,雕法粗細分明,對比有趣。然其不同於傳統者在於人體結構異乎現實的再現,卻作了作者的主觀重組。
這些作品固然都達於一定程度的水準,但是做為全國最高階的美展,此次的參展作品在表現上仍有求精的空間,如作品的幅度可以更大,材料的選擇可以更為多元,作品佔有的空間可以更加自由,表現的創意可以更新,藝術的思考可以更具深度,以讓觀眾看到一種全新的視覺經驗。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後,便可無限豐富我們的藝術文化,並為時代留下我們努力的見證。
這次佳作方面也有不差的表現,如劉誌祥的人體作品有相當穩健的肌肉表現,只是整體的平衡可以考慮得更為周到。王品懿的作品相當簡潔優雅,但似乎還可以有更豐富的表面轉折,讓作品更為生動有機。李金松的作品蠻有氣勢,只是造形語彙的運用還可以更精鍊,不要讓人有過多傳統實物的聯想,同時三度空間的面面俱到也要注意,如從側面看去成一直線,便不是雕塑的理想境界。吳德和的層疊作品相當壯觀,只是具象人物下面,有過高的階梯造形,反使作品顯得有點空疏。田榮炤的組合作品有點新意,個別的物件處理得不差,只是這種組合需要更大的張力與緊密的結構,不能讓人有鬆散之感,因為雕塑不同於裝置,雕塑需要有某種量體,裝置需要異化空間。如果兩者都達不到,將會兩頭空,使作品陷於虛弱。這在本次的得獎作品、入選作品都有同類情況,值得注意。
過去台灣的雕塑一直處於弱勢,因為創作時牽涉過多的財力、物力與體力,並有淪為形而下的百工之虞,不如繪畫之輕鬆優雅,故立志為雕塑家者少。近年由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的施行與公共藝術的興起,又使得雕塑家供不應求,甚至有疲於奔命之感。重點是要有好的作品出現,才不至於辜負良法美意。在這個層面上言,美展的雕塑部門尤其重要,它幾乎成了公共藝術家的搖籃,吾人務必在評審辦法上多作改進,多多鼓勵後進,時時挖掘新人,並如是則藝壇幸甚,環境幸甚!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