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類評審感言
康台生
  筆者參加近三屆全國美展攝影類評審,每次從琳瑯滿目的參賽作品中,選出最後前三名的決選作品時,和其他評審委員都有一種共同的感覺,就是對於眼前看來「貌不驚人」的作品何以脫穎而出感到置疑?究其原因為參賽者的實力、水準皆為仲伯之間,沒有特別突出與令人「驚艷」的作品;另一個原因就是對於這個眾所矚目獎項,賦予過高的期待而產生失落的心情。但不可諱言的,從參賽作品中太多「似曾相識」與「內容雷同」的情形,顯示創新度不足的現象,值得大家思考與努力之處。
  近年來,由於拜科技之賜,數位影像的軟硬體日新月異,影像的視覺逼真、貼近生活與大尺寸列印便捷等因素,攝影媒材的應用從藝術的邊緣,進入現代藝術表現的大宗,綜觀本屆參賽作品,應用數位影像合成技法的作品,有快速增加的現象,但是大多以技巧與畫面疊溶構成為主,具有深刻意涵與美感修為的作品仍佔少數。為符合時代發展所需,數位影像藝術在全國美展中另立新類或將攝影類更名,似為時勢所趨的未來發展方向。
  依照往例,本屆攝影初審時,每人繳交三件作品,其原意為展現參賽者攝影實力,避免有「一件作品打天下」的僥倖心理。但是有一種情況產生,當通過初審送件參加複審,所送的作品非評審認為最佳作品,且按照上屆初審與複審委員分開,大部份複審委員未看到初審作品,造成觀點的落差,殊為可惜。本屆評審委員人數增加,且不分初複審,全程參與,相信較以往更公平與公正。至於有關徵件辦法部份條文,評審委員會作出修正的建議,即初審繳交三件作品,由作者自行指定一件為參賽作品,另二件為參考作品,且題材不得相同或為系列作品,這樣規則就更為明確,希望由下一屆開始實施。
  本屆初審參賽攝影作品共計370件,複審收件共89件,經過複審會議五階段評選,選出17件得獎作品,其中除前三名外,佳作6件,入選8件。

  第一名《狼眼圖騰》係以超現實表現手法的作品,作者為梅志健。在大部份的畫面以狼的臉部特寫作為背景,其中以眼睛為視覺重心,帶有血腥冷酷的眼神令人不寒而慄。相反地;在畫面的下方前景部份,卻有一隻白鷺鷥在田野中悠閒地覓食,完全不知道身處險地,令人捏一把汗。這種利用對比手法凸顯出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不也反應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梅志建是各項美展得獎常客,以免初審資格直接參加複審,對照其第十五屆全國美展第二名作品《風雪行》有延續一貫的創作風格表現。

  第二名作品《祖母之愛》,作者為陳瑤芬。在創作自述中,畫面中的祖母是作者在鄉間偶遇的老婦人,正長途跋涉去探視孫子的病情,匆促的身影令人動容。此件作品構圖的安排與攝影時机的掌握皆十分穩健,人物的位置與遠景雲彩、近景的斜坡相亙呼應,更強化主題戲劇性效果。

  第三名作品《紀實•索引》,作者為陳長志。係一張虛與實交錯攝影創作,作者目擊身邊日常生活場景,公車車窗倒映的廣告影像、車窗內乘客與機車騎士反射映像綜錯交疊,雖彼此不相干,在框格後卻又如解構圖像般併貼在一起,就像符徵與符碼,交由觀者自定意義與解碼。作者為尚在碩士班就讀的年輕學生,具有思考性的影像創作值得肯定。從得獎前三名作品題材、表現方式與作者的年齡都顯示各具特色,由老幹與新枝的組合與同場競技,顯示健康與穩定的未來發展與期待。

   
教育部主辦•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承辦•電話:(02)2311-0574•服務信箱•©2005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