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類評審感言
王哲雄
每一屆的全國美術展覽會,不論就籌備大會對展出計畫的通盤檢討:展出類型、作品規格、初複審送件及評審方式,乃至於評審委員會名單產生方式或敦聘、各類組評審委員召集人會議,都可以看到顯著的進步,這是主辦單位工作團隊用心經營的結果,但是外界一般人及參賽者,往往不易感受得到他們的辛勞。本屆油畫組評審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也是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以電腦記票協助統計結果,使其精準快速,所以在談評審過程及得獎作品之前,本人謹代表油畫組評審委員,先向承辦單位致上最真誠的敬意。
本屆參加油畫組競賽的總件數比上一屆多了不少,水準也相當整齊,這是值得欣慰的事,因為這證明了「全國美展」已普遍受到重視。不過,參加的作品仍然是以寫實風格居多,非常理性的「幾何抽象」或「最低限藝術」幾乎是鳳毛麟角,極富感性或表現性的繪畫也不多見,風格的重複性是偏高了一點。其實,寫實的手法一樣可以呈現非常理性或相當感性表現的特質,重點是我們容易被「形式」套牢,如何運用寫實手法的問題反而不去思索。站在評審的立場,總是希望在同一個展覽會的作品風貌,能夠盡量地多元化,讓各種風格表現的好作品都有機會展出。
審查工作本來就是任重道遠,初審時審慎選出的七十二件參選作品,在複審送件時,其中一件由於尺寸規格小於五十號不合規定外,其餘作品由評審委員逐件反覆審查挑選,結果在第一階段選出入選以上作品十九件。第二階段再從這十九件選出的作品,選出八件,作為佳作以上畫作。第三階段,從八件作品當中,每一位出席委員,以評分方式,選出前三名(最高為一分,評定三名;次高者二分,評定三名;最低為三分,評定三名);優勝順序系以累積分數來決定:加總分數最少者為第一名,分數次者為第二名,分數最多者為第三名。結果評定入選十一名,佳作五名,第一、二、三名各一名。
本屆選出的五名佳作分別是:
一、羅展鵬《永恆的試煉》:利用同一人物不同姿態的繪畫語彙,以象徵主義的手法描述身心的矛盾糾葛。
二、曹知諦《一個印有Paris 的杯子》:基本上是「圖像文字」和「表意文字」,結合「自動性技法」的抽象表現。
三、吳柏嘉《駭客》:以「具象」和「平面空間」的表現形式,揶揄電子時代,必然的「工業文明症候群」。
四、翁鴻盛《馳騁青春在》:藍、白的調性和淡淡的傷感,以及三角形與梯形的理性「欄柵」符號,默默地耕耘出「詩」與「夢」的模糊情境。
五、林莉利《雪中的舞步》:集結「童趣」、「素樸」、「神秘」的元素,以高明度的色調和半抽象的形式,編織一幕她個人的「雪中舞台劇」。
至於三位獲獎者,分別是:
第一名 吳育綸的《屠夫之歌》:以大學「在學生」的身份獲得這項殊榮,吳君顯示了他個人寫實能力的純熟與雄厚,以及對「現成物」選擇和處理的細心;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有效運用他寫實的特長,去表達他心中所關照的問題。吳君以嚴肅中夾雜幽默的心態,將十字架、獸骨和腳踏車的坐墊與把手,當作他批判的語彙,緊緊地扣住畫幅左上角的一排報紙的報導標題:「道長當大盜 搶劫不…」,嘲諷「勸人為善積德升天」的宗教領袖都不自愛,如何去感化眾生。作品的結構相當嚴謹而考究:以畫幅上半部凌亂殘缺的報紙,對比著冷漠規則的地板,「動」與「靜」的制衡所產生的張力,是該作成功之處。
第二名 何志宏的《空間思維》:何君也是以「超級寫實主義」的精湛技法,釋放「環保意識」的弦外之音,儘管他的畫題是《空間思維》;而他的創作自述又表明要從「大眾文化產物與機械壓縮下的造形,藉由主體立體感的減低與背景空間的削平,探討空間的反思」。這個「空間」的格局應該讓它延伸到人類的「生存空間」,而不只是繪畫詞彙所意指的「視覺空間」;因為廢棄物的體積壓縮,就等於人類的「生存空間」擴增。何君若能以此為該畫的核心思想,這幅作品的意義會更加雋詠,至於繪畫主題的「廢紙捆包」,意象簡明俐落,強而有力。
第三名 王智斌的《心樂園》:「繪畫上的寫實絕對無法逼近事實,藝術作品也很少只表現一個受到限定的意義。」這句話已清楚說明藝術家畫此畫的動機:「不明確性」和「象徵性格」的需索。檢視王君作品,寫實功力不賴,大小玩偶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就連擺置這些玩偶的斑駁古舊壁龕也不例外,可惜多加了一個畫得「過火」的小孩,讓「不明確性」與「象徵性格」打了很大的折扣,因為小孩與這些玩偶的連結邏輯和敘述性太強,反而無法超越傳統的習氣,要「有所得」就必須知道「有所棄」。
評審委員包括:老、中、青三代專家經驗的人選,每一位委員均以公正謹慎的態度與精神,選出他認為最好的作品,再經過民主的機制,以多數決確定入選、佳作和前三名的作品,這是目前所能找到最客觀的評審方式,當然難免還是有遺珠之憾,所以沒有被選上的參選者,大可不必懷疑評審不公或自己創作能力低落,相反地,要更踴躍和更積極來參加全國美展的角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