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二年度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室內樂曲評審感言
陳樹熙委員
一個作曲家必須先仔細的思考他究竟是誰,他的文化傳承為何,他的歷史背景為何,他所身處的社會環境為何,並且為這些問題找尋到答案之後,才比較能為他的創作方向定位。然而大致來說,投入這次藝文獎徵選的作品在作曲技術上都有一定的水準,但是大多數的作品會陷入現代音樂制式符號的堆砌,在創作意念上稍嫌薄弱,無力顯現較清晰的文化與藝術定位,讓這些作品找到切入點,完成從作曲家、演奏家到公眾的音樂傳播之路。
在獲得優選的三個作品中,蘇凡凌小姐的「笑問客從何處來」採用了客家「老山歌」作為基調,以複雜多變的現代作曲手法將之演繹成一以複雜多變的現代作曲手法將之演繹成一首大型複雜的室內館弦樂曲,本此在作曲技巧與構思的完整度上是這次所有應徵作品中最佳的。另一個優選的作品,由吳晉中所作的「絃樂四重奏」集中於對純音樂要素的探討,作品以清晰的思惟構成,樂曲進行的論證邏輯化而緊湊,顯示出完善的作曲技巧,但是對於文化傳承之問題則未觸及。由另一位獲得優選的作曲家周怡安所作的「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各樂章短小,精簡而細膩的探討著各種現代化的弦樂四重奏音響效果,有其現代化技術,但文化意涵不足。
獲得佳作的三位作曲家及其作品-李至豪的「室內樂四章」,陳彥文的「對鏡」,鄭建文的「扁舟行」,各有其著重的技巧探討與截然不同的風格,無論其或新或舊皆能展現出相當的技巧水準,針對音響、結構、寫意等不同的方向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
綜觀這次藝文獎的得獎作品將帶給作曲家們以及台灣音樂界的激勵,希望教育部能夠持續的舉辦這項比賽,讓台灣的作曲家有個年度性的競技舞台,為未來即將到臨的「文化創意工業」時代儲備人才,作好預先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