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獲得臺灣,到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敗割臺為止,清廷統治臺灣有二百十一年之久。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可以說是盛世。治臺之初,清廷採取重農抑商之態度,最後由施琅說明「陳臺灣棄留利害疏」,這才保住臺灣;清廷遂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
清代初期階段移民由明鄭時期的二十多萬,增加為二百萬人,這成為開發最大的動力。由於人口的增加,墾拓面積也增加大約康熙末年南部完全開發,再分別往南北拓展。雍正年間南方已至恆春一帶,北方則是到達新竹、臺北及基隆。到了乾隆末年,西部平原已完全由漢人掌握,嘉乾年間更進展到東部的蘭陽平原。

當時的社會結構較明鄭時期複雜,因為歸入清朝版圖較晚,加上清廷政治不當,使得臺灣當地的居民產生遺民之民族意識。而明末時期將大陸文化傳承到臺灣,著名的八賢就可說為清初臺灣文化主要啟蒙者。另外像林朝英,善雕刻,為乾隆、嘉慶年間臺南府城最出名的畫家;再者民間畫工莊敬夫,以廟字壁畫獨樹一格。
臺灣經濟活絡,使得中產階級逐漸成形,鹿港在此時躍為臺灣經濟重心;臺灣經濟重心移動,可由「一府二鹿三艋舺」略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