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

四柱三間式(臺北新公園急公好義坊)

四柱三間式(臺北新公園急公好義坊)

牌坊圖解

牌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貞節牌坊,在中國社會中,貞節與忠義是公認的美德。牌坊的存在,深切的表現出中國固有文化的特質,立牌坊的用意除了表彰個人的道德外,教化的意義更加重大。清代是臺灣立坊最多的年代,但是外觀都大同小異。

臺灣的牌坊多為「四柱三間式」,意思就是四根柱子,造成三個門的樣式。

牌坊有記功坊、忠義坊、孝子坊、貞孝坊、節孝坊以及節烈坊,這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入口型的牌坊,類似古代里坊制度的坊門,強調的只是空間入口的界定,一般多立在重要建築物前,除了作為入口標示,往往也具有表揚善者的功能。

另一種則是旌表牌坊,旌表牌坊是傳統社會中特有的表揚建築,最大目的即是教化人心,多立於熱鬧大街或受表揚者住宅前。凡有優良事蹟者,經由社會上具公信力的人推薦,經過查證確認,即可由地方官上奏,並於奉旨後設立牌坊。

根據清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能受旌表而建坊者包括:熱心公益者、節烈孝順者、及得享耆壽者等。

中國牌坊有石牌坊、木牌坊及琉璃坊三種,臺灣只有石牌坊,所以一般人稱「石坊」,其石材方面都是使用大陸福建所產的石材,其中泉州白石多用魚牌坊的主體;青斗石則因質地可細鑿且不易風化,所以多半在裝飾的位置。

石坊可以說是建築物中最附有故事性;牌坊前四根柱子的前後皆有當時名人題的楹聯石雕文字,柱礎旁有固定作用的夾柱石,有的尚雕小石獅;中間上方的橫方雕有一對雲龍,各自張大嘴咬住橫坊,有象徵的效果,橫坊上有一石塊,陰刻著被表揚者的事蹟。石塊上方有另一片刻著石坊的性質,例如:孝子坊、紀功坊等。最上方立了一塊刻有「聖旨」的石片,表示立坊是需要由地方推薦,經過最高當局准許才可建立。

清代臺灣立過石坊據文獻記載約有十四座,在造型上,臺灣早期可能缺乏優良石材,所以作法上不是很精細複雜。金門的邱良功母節孝坊可以算是非常精工的作品,臺灣現存的石坊中,最簡單的是臺南的蕭氏節孝坊,另外新竹的楊氏節孝坊張氏節孝坊、蘇氏節孝坊以及李氏孝子坊,在比例、雕工上算是上乘之作。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