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美術館

臺灣/臺北中山橋、復興橋等之拆除

臺灣 / 臺北
中山橋、復興橋等之拆除 1/

城市景觀─主要路徑
臺灣/臺北中山橋、復興橋等之拆除

臺北市中山橋拆除與否,充滿了「水利防洪和古蹟保存」的爭議。中山橋是一座富有歷史意涵的建築,日據時代日本人選擇了劍潭山為鎮守臺灣島之臺灣神社所在地,為了聯繫臺北市區與臺灣神社,並且企圖形塑神社與臺北都市成為殖民帝國神權象徵之空間,因而興建了堪稱當時臺灣最為華麗的明治橋(中山橋)。九○年代末期,水利界評估拆橋對解決基隆河水患有關鍵影響,這座建於 1930 年代,堪稱全臺最典雅的橋樑,只好無奈地走入歷史。為了都市發展而犧牲共同空間記憶的還有其他例子。臺北市鐵路地下化後,過去為減少車行事故而興建之陸橋,失去了存在的原始理由,以地區發展或都市景觀的考量,陸橋變成被檢討存在與否的公共設施,因而臺北市區內原跨越鐵路的部分陸橋先後被拆除,如中山北路的復興橋、敦化北路的復旦橋及萬華區西園陸橋、和平陸橋等。這些橋樑雖然不是古蹟,卻在每日生活的往返間,成為許多人的生活記憶,遺憾的是在都市發展的急促行板裡,很難在不同世代間凝聚共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