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安寺為日本京都著名的禪宗古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寺內最著名的莫屬表現禪意境地的枯山水石庭。這座石庭被稱為「虎負子渡河」,或「七五三之庭」,是一座由土圍牆和寺舍共同圍出的長方形小庭園,庭內無水無樹無花無草,僅有滿地耙梳得極為整齊的細白沙石,及由左向右點綴其間的十五塊奇石,奇石按照 5-2-3-2-3 的組合方式排列,故又名「十五石庭」。
龍安寺為室町時代細川勝元將軍於 1450 年所創建,枯山水石庭則為 1525 年日本畫家兼庭園師的相阿彌所建。當時禪宗思想的流行促使儉樸自律的信念融入庭園設計中,枯山水的表現達到極致。這種無水之庭,以砂代水,以石塊象徵山,透過不動的靜物表現水的流動,簡單樸素而趨向精神化表徵,這種庭園形制所象徵的東西,往往需觀者自己去冥想尋覓。因而關於龍安寺的枯山水空庭,出現許多臆測詮釋:如象徵一頭母虎攜子渡河、如同雲間露出的山頂或是漢字「心」、「意」的筆畫等。同時不論我們從四面任何角度觀賞,總無法將十五塊奇石全數盡收眼底,但不管它們象徵了什麼,確實體現了日本禪宗對於空靈、素樸的追求,以及幽玄之美的審美情調。
龍安寺的枯山水由於空寂至極,遂帶來極為謎樣的神祕美感和超乎尋常的心靈想像,而這不正恰恰就是數百年後西方建築師密斯(Ludwig Mies Vander Rohe, 1886-1969)所言的「少即是多」之審美原則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