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

歷史背景

日治五十年間建築有多方面的發展,在樣式上有閩南式系統、日本式系統,西洋式建築系統都並存著;技術上則以鋼筋混凝土取代原來東方傳統木結構。

在思潮上,近代建築的思想導入臺灣建築發展上。

日治時期建築

二十世紀初,日人對其殖民地臺灣所熱衷的,以第一代的日本西化建築為主幹;大正年間,日本的現代建築運動與西方真正有了關係。在 1930 年左右,所謂國際式樣建築在日本生根,臺灣也很快的有了一些作品出現。

1929 年的經濟危機,使得帝國主義指揮墮落的藝術陷入狹義的民族浪漫主義,建築也披上日本民族主義的外衣,此時所謂的帝國冠帽式建築出現,也就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體,上面戴上一種傳統的斜屋頂。

日本對臺灣的改造是很有計畫性,在所謂同化目標下,臺灣建築及城市都改觀。在 1895 到 1907 年間,此期為日本式建築試驗期,多為松杉之木造,材料及工匠也有來自日本,部分並用臺灣的磚石,不過,後因與臺灣高溫潮濕的環境不合,這批建築使用壽命相當短。

一般官方建築由各州廳營繕係負責人設計及施工,重要的建築則由臺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技師掌理設計;軍方工程即交由陸軍的技師繪圖,多為木造及磚造平房;民間建築則委託地方執業技師設計;日治中期以後,臺北市也出現出現建築事務所,多由日人建築師主持。施工方面多為私人營造組織,臺灣人及日本人均有;類似今天建設公司的組織也有。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