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九、十:偶的介紹、設計與演出

    偶的世界

    偶的不同風貌

    台灣的布袋戲也是手套偶

    台上熱鬧,台下尖叫 - 棒偶‧仗頭偶

    皮影戲與光影戲

    懸絲偶

    面具與迪士尼人偶

    偶戲總論

    光影戲之介紹及製作

    手套偶概論

    棒偶-執頭偶(中、高年級)的製作材料

    雨傘棒棒偶的製作材料

     


     

    偶的世界        

    早期從事兒童戲劇工作的我,自民國75年開始魔奇兒童劇團第一期團員,鄧志浩先生是我的老師,從魔奇劇團出來後,我們一起籌組「九歌兒童劇團」,後來我自己就對「偶」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個人認為,這東西不管在教育或戲劇方面,都可讓大人、小朋友有許多收穫。民國78年,我製作第一個現代偶戲「畫貓的小和尚」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大家知不知道九歌有一個明星叫「了然」,「了然」就是那時候我們做出來的,以當時情況來說,現代偶戲在國內資訊並不豐富,我們什麼都不懂,看見國外的一些照片,就想要嘗試模仿,我們不斷的實驗、製作,以今天回頭看過去製作的東西,很多是錯誤的,也因為我們在這樣的摸索過程中,遭遇了很多挫折,所以1996年的時候自己到歐洲學習現代偶戲,1998年到1999年間就讀於美國康乃迪克大學的戲劇系偶戲組,專攻偶戲相關的課程,1999年回國之後,自己成立了一個劇團稱「偶偶偶劇團」。

    偶的不同風貌

    今天帶來課程除了介紹偶的各種形式之外,我們還可利用家中的物品,把一些偶戲的東西,簡化到小朋友也可以動手製作。偶的類別很多,今日我們將陸續看到,不過我要強調一點,關於偶的歷史,或者關於文獻記載的這些東西,通常我們會省略跳過,因為講這些,大家可能會睡著,感到無趣。以偶來講,現在我們把偶分成好幾類,偶的分類是用偶的操作形式來區分,大家常常說的小木偶、布偶等等,這樣的稱呼都太籠統,因為偶的形式有太多種,所以我們以操作形式區別,而不是材質。

    台灣的布袋戲也是手套偶

    第一種偶,我們最常看到,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我們稱之為「手偶」(Hand Puppet),當然每一種偶都是用手操作,但這種偶的操作方式最主要是將手伸進去裡面,最大的特徵就是他嘴巴可以動,「動」就是靠手掌、手指來活動,這種偶我們稱他「手偶」,這是名詞是我們翻譯而來,當然也有人叫他「手套偶」。偶對小朋友通常有致命的吸引力,其實不只是對小朋友,相信對我們也是深受影響,通常這種動作我們是在幕後操做,他的嘴巴可以動,利用我們的手放在裡面操控,他的眼睛也可以動,這樣能讓他看起來炯炯有神,有人會問這樣對我們台灣的小朋友會不會太寫實了,事實上不會,現在的小朋友看了很多日本的東西,他們把很多線條簡化了,想想Hello kitty的造型由是幾條線條組成,那樣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就很傷腦筋,因為他沒有嘴巴,我們沒有辦法把他做成立體的,所以我們會稍微把他製作得稍微寫實一點,可是這樣的東西你會覺得恐怖嗎?我想是不會的!小朋友非常喜歡這樣的東西,我們也常用這樣的東西作為道具跟小朋友講故事,通常我們用這樣的東西給小朋友玩或跟小朋友說故事,小朋友的反應是非常高興,而且小朋友都會把手伸出來讓偶咬,最後每個小朋友都要求要咬一下,大家覺得很好玩、有趣的。第二種偶是靠手來操控,他背後有一根桿子,是用來操縱手的部分,待會大家可以上來玩一下,但是有一個重要的觀念要跟各位說明,因為偶沒有辦法洗臉,所以儘量不要去碰觸他的臉,也不要去戳他的眼睛,另外這一個偶,他是整隻的,你們看過芝麻街美語嗎?那種偶的嘴巴可以動,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Muppet』我們還可以加上一點點機關,他就變的很有表情,像這種形式我們常常運用在語言教學上面,因為他的嘴巴可以動,感覺比較靈活。介紹以上這些偶,我們可以把他簡化讓大家在家裡也可以取材製作,準備材料很簡單,直接拿襪子約五至二十分鐘就可以完成,材料只需一隻襪子加上兩顆乒乓球就可以完成,我覺得這樣的東西比較有趣,因為襪子是軟的,所以他的表情有更多的變化,可以表現出很開心、難過、生氣的表情,這完全操控於你的手指跟手掌上的運用,另外還可利用不同的襪子,製做不同造型,只要在鼻子的部分塞上一顆乒乓球,其實製作方式一樣,但是經過我們小巧變化,臉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它的製作過程很快、簡單,又有多種表情,通常我們在學校教學會要求學生帶彩色的襪子,有些學生會忘記而帶了全黑或全白的襪子,其實做起來也是一樣的好玩,只可惜他的彩度沒那麼高了。在這三個偶中,我個人比較喜歡這個偶,這個偶製作的方式,我是直接拿乒乓球用鬆緊帶穿起來,拿黑色膠帶貼眼睛上去,他就是一個偶了,這個東西製作時間很快,可能只要三分鐘就完成,為甚麼我特別喜歡這個偶,因為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老師要求大家在三分鐘做好一個偶,然後要求大家上台表演,每個人要變十種不一樣而且不能重複的表情,我手上這個偶很靈活,依據我手的形狀可以裝在不一樣的地方,套在手腕上就好像一張很長的臉,當時班上有38位大學生,5位研究生,大學生先表演,研究生最後,當時我是做第410至420張表情的臉,非常好玩、有趣,當我們做完一圈共430張臉後,老師問我們還可不可以再有別的表情,結果當然還是有,這個偶他可以一直變化,想到就做,他有各種的臉型、嘴型,另外我曾碰過一些問題,有一些故事媽媽問我:「我的手不漂亮該怎麼辦?」其實很簡單,我們可以戴手套來克服這些問題,可利用彩色的襪子套起來,今天心情好,用黃色的,心情不好用黑色的、、、等顏色,隨心所欲地更換,所以我覺得這個偶真的很好玩,也是我比較喜歡的。它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把乒乓球切兩個槽,讓鬆緊帶穿過去縫起來就完成,另外還有一個做法,是可以給學齡前小朋友製作的,利用兩個乒乓球,和一根大型迴紋針或冰棒的棍子,把乒乓球黏在上面,然後他變的有點像蜻蜓,該如何操作這個道具?利用手指夾著,把他夾起來就可以講話,只不過他不能變,對學齡前小朋友來講,做這個很快,他要做的只是把泡棉膠撕開,乒乓球黏上去,眼珠子可以買黏好的色紙貼紙讓小朋友自己剪,很容易完成,小朋友們會很有成就感。

    台灣的布袋戲也是手套偶的一種形式,偶戲是一種非常有想像力的東西,講到手偶就想到我們的手,以前颱風停電,點蠟燭我們就會玩手影的遊戲,可以作成蝴蝶、小狗等類似造型,利用我們的手來想像,例如:東森幼幼台的小蝸牛,就是用手做出來的,我現在用手也可以做成一張臉,在虎口處比較靈活可以做嘴巴,我們可以說話,有人會問他的臉在哪裡?我們只要加上一些東西就可以看出來,我們再戴上眼鏡就變成一張臉了。手偶有很多形式,因今日時間關係,沒辦法為大家作更詳細的介紹。

    台上熱鬧,台下尖叫 - 棒偶‧仗頭偶

    第三種偶比較好控制,用棒子來操作,我們稱他「棒偶」,用棒子控制的偶有很多種,(示範動作)像這種偶因為他的形狀,外型很像杯子造型,所以有人稱他「杯偶」,偶就在這杯子裡面,他的操作很簡單,只有上、下、左、右、旋轉。有一次跟小朋友講故事,因那天下雨偶也淋溼,我說:「沒關係淋溼了,我們可以把偶擰乾,還是可以表演(示範動作)」這樣題材也可以講一個故事,上次有跟一群國小故事媽媽們,教他們製作這樣的東西之後,他們利用這個東西來講白雪公主的故事,原來他們說故事都用繪本,小朋友看多了就覺得很無聊,而他們也一直積極地找一些方式來呈現,那時候我就跟他們建議用這種方式試試看,結果媽媽們也很好玩,因為是白雪公主的故事,所以做了好幾個偶,有國王、皇后、王子、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那時候要進教室講故事,就抱了一大堆看起來像一束花,來到教室他一個個將偶放好,小朋友都不曉得他要幹甚麼,他就開始說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咚!一聲,小朋友嚇一跳,皇后講話也是
    咚!一聲,對小朋友而言,他看到的是一個活生生的東西,他不只是看到平面的東西,他看到的是會說話,而且被追殺時還會躲起來的東西。但媽媽們在製作過程中發生一些問題他們說:「老師,那七個小矮人,人太多了怎麼辦?」,我跟他們說:「用手套來製作就可以」,結果換七個小矮人出來表演,大家都笑翻了,因為七個小矮人真的很小,而且七個黏在一起,說話、唱歌、跳舞通通在一起,七個小矮人還可以跟白雪公主對話,小朋友看了都很高興,雖然這些故事他們早就已經聽過,但自從那次以後小朋友每每還是都要求要聽白雪公主,有了這樣的例子,因這些東西出現,立即熱烈迴響,相信對媽媽而言,那份成就感會很大,當你做好一個東西拿出來給小朋友看,「哇!」的那一聲,想想媽媽們內心的高興,很有成就感。杯偶的製作很簡單,主要的材料:1、一根棍子2、頭的部分買保麗龍球,(不要買乒乓球,乒乓球是空心的)3、杯子的部分,我是用厚紙板做的,也可以用寶特瓶切一半就有形狀出現。棍子是為了可以上下伸縮,頭穿過去把前後兩片布縫起來,貼上去就完成,做杯偶有幾個地方要注意,棍子不能拿免洗筷、炸油條的那種都不適合,大家可以到美術社購買,樣式化、選擇性多,或者是扯鈴棍,另外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就是他的頭髮,因為我們做的偶是要躲起來,常常有人做的太高興,結果頭髮太多塞不進去只好換另一個瓶子,所以要注意一下使用的目的;接下來我要介紹「仗頭偶」,我們看一下仗頭偶的結構,他的頭可以活動,因為我的手在裡面操作,裡面有一根竿子,連接到頭的部分,轉的時候頭就會動,是因為他有這樣的構造才會稱「仗頭偶」。另外這種偶,是印度教中的一個角色,他叫「哈魯曼」,是一隻猴子,這隻猴子可以變大變小,還有七十二變,可以變成其他動物,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他的出生年代比西遊記還要早很多,所以根據很多學者的研究,孫悟空的起緣也許就是他。在印尼的巴里島,他們演出戲使用的材料是可以環保回收,舞台是用芭蕉的樹幹,在演了很多場後,木頭爛掉就直接丟在田地裡當肥料,我很喜歡這樣的形式,不過現在也找不到那樣的東西。只要是用棒子來控制的,都屬於「棒偶」,像九歌的「了然」那一種形式,我們叫他「執頭偶」,他的頭後面有一根竿子,可以拿著操作,像這樣的偶就需要在他後面有一個戲台讓他站著,操作的時候,我們手控制他頭、身體、腳,我們用他身體後面的一個扣環來控制,所以他可以移動、走路,事實上他的構造跟我們人一模一樣,,大腿、小腿、腳、腳底板、手臂等等,我們製作偶,找尋材料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如果用椰子的話,太重不實用,椰子的纖維很長,對我們來說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材質,但是像我手上這個偶,就很不環保,他是用保麗龍做的,因為他很輕很好塑型,外面硬層,是利用白膠、醬糊調木屑、棉絮,做成像黏土一樣,再塗上去等他乾了之後,白膠、醬糊等於是蒸發掉,剩下的就是木屑,所以他變成是木頭的材質,很硬不會壞掉,眼睛的部份就是釦子。有人會問:「頭型怎麼製作?」我們是拿刀片,切割大概百分之九十、九十五之後,再拿砂紙磨,在做這個動作時要注意,因為他很輕,砂紙磨出來的東西又很小,所以在製作的時候鼻子很容易將這些小屑吸進去,所以一定要戴口罩,這是一個很麻煩的過程,需先用粗砂紙,再用細砂紙磨,選的保麗龍也是要選高密度的,一般文具店買的低密度保麗龍,很容易在磨的過程中製作失敗。

    皮影戲與光影戲

    現在我們要談的是「皮影戲」,皮影戲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現在我們不稱他皮影戲,我們稱「光影戲」,原因是第一個:皮,這樣的素材我們現在很難取得,在1996年我在匈牙利跟一個團體製作戲,從製作、排練到演出,我們當時製作的就是皮影戲,演「奧狄賽」故事,當時我們的處理方式:1、牛皮是捲起來的,所以須在水中泡水,把牛皮撐平,還要陰乾,且不能直接在陽光下曝曬,乾了之後還是會有點捲捲的,我們再重複泡水、陰乾,到第三次泡水後要拔毛,完成後才開始畫、刻,有時候比較細小的地方,例如:手指,刻完過一兩天牛皮又捲起來,這時又要泡水、壓平,光是來回泡水、壓平就花了十幾天時間,非常麻煩。以現在來講,一些台灣傳統皮影戲團,例如「華洲園」他們的製作,已經不是用牛的皮,是用豬的皮,但他的皮比較薄,透光度比較好,但是這些動作對我們來講,還是太麻煩了,所以現在我們的做法都是拿厚紙板來替代,因為我們要的只是他的影子,另外為甚麼我們稱他「光影戲」,因為他除了影子之外,光也可以拿來做演出,例如:我拿手電筒,一個聚焦的手電筒,打出來是一個圓形的光,我們加上黃色的色紙,投影在螢幕上,他看起來就像是月亮,如果我拿厚紙板刻上星星的圖案,貼在手電筒前面,這樣打出來就是一顆星星,我從螢幕前劃一橫,哇!他就變成流星,所以光也可以拿來做演出。我們在匈牙利有做過一次吃迷幻藥的效果,我們把彩色玻璃打碎,拿一個臉盆放在裡面,上面再加水,用一盞燈光打在裡面,光投影出來再加上水的波動,看上去會覺得,光是會跑的,非常漂亮,感覺上就是來到一個很迷幻、有波動的地方。光的運用非常多,關於光影的使用介紹,限於場地因素,我們就以看錄影帶來代替解說(播放解說內容)。皮影戲台的製作,我們是用紙,指的構造是許多纖維揉在一起的,沒有所謂的縫隙,光打下來是均勻的,且不會看到燈泡,感覺像霧玻璃那樣的效果,而且這樣對於眼睛比較安全,費用不貴,如果不夠大可以用透明膠帶貼拼起來,貼在整個紙箱的後面,再用透明膠帶將整個面貼滿,,他變成透明膠帶的質感,是塑膠的不會破,而且舞台本身就是一個箱子,東西都放在裡面,直接拿起來演就好。去年暑假,我們在市北師的學分班教大家,一個早上的時間,教他們從製作舞台,到所有東西,然後各組演出完畢,大概三個小時讓我驚訝的是他們事後的運用,那是在我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有一個老師跑過來找我說:「謝謝你教我這樣東西」,我問他為什麼謝謝我?他說:「今年慶祝父親節,他們就是全家運用這樣的方式做了一個戲給他公公看,結果他公公好感動,一直哭、、、」現場朋友可以想像那樣的情境畫面,全家人為了一個人,努力製作、導演一齣戲,這過程中大家分工合作,不就是件好玩、有趣的事。製作這樣的東西,其實也很簡單,找一個紙箱,拿影印紙打出字在上面,當成台詞影幕,我們要花錢的部份,是厚紙板因為要製作偶,還有長腳釘,偶後面的棒子,可直接拿可以彎曲的吸管,把彎的那一部分,貼在偶的上面長的部份就是我們手拿的部分,不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折平,扁扁的一片,可以收納起來,很多東西材料隨手可以取得,算算做一個戲大概五十元以內就可以完成。

    故事媽媽會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如果在白天演出,但沒有窗簾遮蔽的情形該怎麼辦?如果是陰天,使用檯燈就可以,如果那天陽光很大,我們把舞台移到窗戶邊,拿桌子把舞台墊高,利用外面的陽光來當作你的光源,只是換個方向效果一樣好,我們以前在研習時,各組人員都佔據一個窗戶,像是在拼台似非常熱鬧,觀眾坐在中間,也容易移動角度,看各組的表演,光線的問題其實都是很容易解決的,很多老師也很喜歡把繪本的東西拿來改,因為繪本他已經有美術的造型,我們在教學也是一樣,你畫了什麼圖案直接把他剪下來就好,但很多人聽到要自己畫畫就傻眼,因為不會畫!如果你有繪本的話,你就可以照著上面畫,沒有也不用緊,我們有一個很簡單方法就可以把東西畫出來,就像我們剛看的表演一樣的道理,你看到的只是剪影,我們剛看到很多東西都是黑黑的,因為有些東西沒有關節,也很活潑的動,這個東西給小朋友做會比較好玩,把畫好的圖片剪下來,不要做關節用吸管直接貼,就可以上場演出了,當作品做好演給大家看,也因為大家看的很高興,那一份成就感是立即的,因為他的操作非常簡單。我們以前的教學是要做一個很漂亮、精緻的,所以當你做好之後,還要在那邊刻花、畫圖,往往做到一半大家就放棄,因為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做半天也沒有成就感,做的也不好玩、無趣,現在的教學變通,我們的方法要你畫一個簡單的影子,馬上剪裁、製作,立即就可以玩,如果要再做的漂亮一點,例如:我們做一隻魚,除了他的外型,你可以再做眼睛、刻魚鱗、、、等等,當孩子在刻的時候,至少已經知道這個東西的好玩性,也因為可以參與,你要孩子再加強或補強,他一定會願意的,所以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完全倒過來先讓你很快完成,很快可以玩起來,我覺得那份意義會比做的美麗、精緻的偶來的比較重要。

    我今天有帶來另外一個傳統的東西,產地在印尼,他叫「哈魯曼」是隻猴子,這是印尼的皮影戲,如果待會兒大家要看這個,麻煩對著光看,你可以看到他的頭髮鏤空的部分,這是一位印尼的國寶級的人所雕塑的,我特別跟他訂的,從印尼寄過來,因為老師傅年紀也滿大的,他的工是我看過最漂亮的,你們可以仔細看他的頭髮部份,有沒有發覺漂亮到很恐怖、很嚇人。光影戲當然還有很多,剛才有提到用光來演戲,還有一種道具,也是利用光來演戲,叫做「光影面具」,讓小朋友到螢幕前面去演,像那樣的東西就不能用日光燈,需用幻燈機或是投影機的光線。這個道具是戴在頭上的,好玩在哪裡?例如:好幾個人疊在一起,站在同一排,用不一樣的手勢,就變成千手觀音,也可以用身體來組合,用一些東西,如:垃圾桶的蓋子他是圓圓的,把圓圓的放到中間來,就會變的很大.。我們也可以拿物品的影子,來作想像與變化拿一個很大的桶子,小朋友躲在裡面,兩隻腳露出來,頭拿起來就很像一隻駝鳥,因為圓圓的蓋子,把身體遮住他就只有兩隻腳,感覺就像鴕鳥似,很多組合大家可以動動腦,身體律動的東西、、、等等,影子部份就有很多很好玩的東西,今天只是介紹有關於偶的部分,影子部份只說到此。

    懸絲偶

    第四種偶「懸絲偶」,這個名詞也是直接翻譯過來,(String puppet提線的偶)我們稱的傀儡戲,或是大陸稱的提線傀儡,法國傳統的字稱Marionettes,英文別稱sting puppet。今天帶來一些懸絲偶我們先從簡單的看起,這一個製作比較容易、簡單,我們叫他「手帕偶」,仔細地看,你會發現他的身體是整個是一塊布,我們在四個角落加上四個球,木珠子代表手跟腳,中間我們加上一個頭就完成,我們稱他為手帕的偶,他很容易操控,他的控制器是一個十字型,他頭部可以活動、走路,因為構造的關係,所以他走起來路是同手同腳,也可以跳舞、敲地板,有很多的動作就看你怎麼操作,我們目前找不到比手帕偶還簡單的製作方式,第二個偶,就是手帕偶的加強版,跟剛才構造一樣,只不過我們把他三個併在一起了,變成三個偶,他們是一個會跳舞的偶,這個偶並不是我發明的,是我在德國讀書老師的作品,他的教學方法第一步,要全部copy他的偶複製一模一樣,你可以從他製作的過程中,去學習、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操作的方式就是三個手腕碰在一起,他可以做比較大的跳躍的動作,也很有趣,再來這一個偶,是一匹馬他在去年納莉風災的時候,整個泡在水裡壞掉了,所以你看牠鼻子、身體有破洞,今天天氣比較乾燥牠有點乾了所以把牠帶來,這匹馬牠的活動靠手的動作,牠沒有腳,牠的腳就是一塊布,靠我們手的動作,靠牠跟地上的接觸,雖然是軟的,但因我們手的動作讓牠靈活,如果牠沒壞掉,跑起來會發出喀拉、喀拉聲響,可是牠壞掉,整個解體,牠的外型我們刻意做成這樣子(示範動作),因牠的外型很難攜帶出門,所以我們讓牠身體可以分解,裝在箱子裡面。

    面具與迪士尼人偶

    偶戲類別還有很多,現在我們來談「面具」,面具也是我們拿來當作偶戲的一個形式,關於這點,就比較有爭議性,有些人會覺得面具是獨立出來的表演形式,為什麼要放在我們偶戲裡面,事實上,我們也還是把他放在這裡,為什麼?因為他跟我們另外一個偶稱「人偶」有點像,人偶是什麼?大家到迪士尼樂園看到Mickey Mouse,整個人穿在布偶裡面,還有Hello Kitty這種大型的人偶,我們講的面具類似這種形式,面具的製作會比較複雜一點,今天帶來的面具是利用紙製作的,這是我在美國讀書所完成,因有點水土不服,部份已經翻起來,這種製作方式是好萊塢做外星人特效的方式,這樣的東西我們也有自己的方式製作,我們做的面具是要合你自己的臉,面具拿在手上跟戴在臉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看看這樣的效果(示範動作),有人滿喜歡,但是有些人會覺得恐怖,面具是滿好玩的,面具的表現形式也很多;另外這一種是屬於「半截面具」,義大利喜劇的形式,他祇有上半部,下半部可以講話,他屬於較活潑型態,如果大家看過電影「夜訪吸血鬼」,一開始的時候你看到有些人在演戲,戴半張臉,就是這種義大利喜劇的形式。我現在戴的這個面具,角色是一個小丑,有一種熱帶魚-小丑魚-的名字就是從這個角色而來的,小丑這個角色是做中間串場.也許是講笑話、唱歌等的角色,所以我們在做這個面具時,把他做的較開心、喜樂,它的嘴型跟我的嘴型基本上是一樣的,因為我是拿我的石膏像做的,它完全貼在臉上,無論我怎麼動,它還是隨著你的動作。

    當然,偶戲表演形式很多,我們之前有認識一個祕魯的劇團,他們是利用手指頭、膝蓋、腳、身體部分演出,他們這個團只有兩個人成員而已,但是本身都有很強的默劇的底子,他們演出很好玩,都是小型的劇場演出,.原訂今年夏天要請他們來台灣演出,結果他們小孩太小,覺得有點麻煩,所以沒辦法過來,不過我並沒有放棄,可能明年或後年再邀約他們來台灣,他們的演出非常可愛、有趣,連續兩年在紐約的偶戲藝術節,一上線開始賣票當天就賣完。他們表現型態是小型,也有做很多手指變化的東西,加眼睛或別的東西,就可以變出一張張完全不同情態的臉。

     

    偶戲總論  (網路戲劇學院-偶戲課程講義)

            偶劇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了。偶劇的歷史到底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哪一種偶劇的型式是最早出現的?現在有許多的專家正在研究、探討這個問題。以中國來說,目前出土的文物之中,湖南的馬王堆中發現裝有機關的木偶,似乎是可以表演樂器的偶。兵馬俑算不算是偶?爭議很大,我不知道,因為他們把陪葬用的俑也算下去。文獻上記載是春秋時,有人在什麼王(實在記不清楚)面前表演,大家讚嘆不已,不過又有人說那是幻術,不能算是偶戲。說來說去那麼多不確定的東西,不過大家倒是一致同意木偶作為一種表演型式是:源於漢、興於唐。這說明了中國的木偶表演藝術已經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偶是什麼?什麼叫做偶?偶劇又是什麼?這個問題真是眾說紛紜,大家的定義的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及解釋。我的解釋是:能夠傳遞、表達想法的一個實體,那個實體就叫做偶。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隻鉛筆也可以成為一個人,一艘火箭、一座鐵塔…,只要它透過我的操作,讓它傳達出我心裡所要表達的東西(情感、觀念…),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偶了,而這整個過程-從開始操作到結束-就是偶劇。所以說偶劇和其他的劇種一樣,一樣是透過一種媒介(音樂、舞蹈、肢體、彩筆、塑材等等)也就是說:透過一個物體來跟觀眾做心靈的溝通。有些人認為「偶」像是道具一樣,只是輔助故事的推陳及角色的形象而已,我也不否認這種說法,因為我覺得那是「偶」本身的表現在劇中所佔的比例而已。

            偶劇的特色在哪裡?它和別的劇種不同之處在哪裡?從事偶戲藝術工作這麼久,我個人的經驗是:偶劇最大的特色在於表演者(puppeteer)與觀眾在劇場中,一起創造並給予戲偶生命。這句話怎麼說呢?我們常常聽人家說:「透過某某大師的手,讓這個無生命的東西活了起來!」我對這句話存疑,無生命的東西就是無生命,大師不是神,偶如果真的活起來不是嚇死人了!可是我們真的覺得它不動的表情好像真的笑起來了,或是黯然神傷,這是怎麼回事呢?那是因為在大師的表演之下,觀眾願意『相信』(believe)它是活的!如果觀眾不願意相信它是活的,那麼表演者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因為對他們而言那只是一堆木頭和布的組合而已。兒童劇場中,有時候可以看見有一些兒童覺得表演很有趣,哈哈大笑,可是有一部份的人覺得好無聊,坐都坐不住,這就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它是會動、會說話的。偶劇的表演過程中,是在這個時間、空間裡,表演者與觀眾一起來給戲偶生命,這是一種真正的交流,真正的雙向溝通,而不再是一個給予一個接收的關係而已。大師和普通表演者差別在哪裡?很簡單,願意相信的人數比例多寡而已!

            或許大家都沒注意,其實大家都看過偶劇,甚至於參與過偶劇的演出而不自知。從小我們所玩的扮家家酒,其實就是一種偶戲不是嗎?男生玩機器人的模型,女孩們玩娃娃,這些都是非常「標準」的偶戲。他們沉浸在這樣的情境中,實現著自己的夢想。想想自己當年的心情,是不是很美好?我覺得偶劇就是成人的扮家家酒,只是在內容和技巧上不一樣而已。

            偶劇的種類有許多,分類的方法也是林林總總,各家都有各家的分法,分的也不是非常的清楚。例如以材質來分,可以分為布偶、木偶,以偶與操作者的關係來分,可以分為偶在人之上、偶在人之中、偶在人之下三類。現在我們採用的是以操作方式來分。順道一提;中國古代的偶共分為七種,分別是:掌中傀儡(布袋戲)、皮影戲、杖頭偶、傀儡戲(提線木偶)、肉傀儡、水傀儡、藥傀儡。前面四種我想大家都應該比較清楚,後面三種就莫宰羊了,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都失傳了。肉傀儡很像是現在的人偶(迪士尼樂園中的米老鼠、唐老鴨等,由人穿著「服裝」來呈現),水傀儡與藥傀儡聽起來很恐怖,好像是水鬼與殭屍!其實水傀儡是利用水力推動來讓木偶演戲的,而藥傀儡是用火藥的爆炸力量來推動木偶,目前中國大陸的木偶藝術學校正在設法回復這項絕藝,不知他們做的如何了?

            目前我們的分類方法是以操作來分,他們是:手偶(Hand Puppet)、棒偶(Rod Puppet)、光影戲(Shadow Puppet)、面具(Mask)、懸絲偶(String Puppet)。

            手偶(Hand Puppet):包括手套偶、布袋戲、電視偶劇(Muppet)、襪子偶……,只要是將手套入偶中,並且運用操作者的手來表演的戲偶型式統稱為手偶。最具代表的應該算是布袋戲及電視偶劇這兩種了,可以說是用「手指」表演的一種偶戲藝術(當然也可以只用手指來表演)。這也是大家常見、常用的一種型式,因為我們說:偶越靠近自己的手,越容易操作。這種偶就直接在手上表演,所以易學、好用。

            棒偶(Rod Puppet):顧名思義,需要透過棒子來操作的偶就統稱為棒偶。包括杖頭偶、撐桿偶、執頭偶、杯偶…等。這種偶從表演者的手到偶之間有另外一個媒介;棒子,它可以是木棒、鐵棒等。它還算是容易操作的偶。目前以杖頭偶來說,大陸有好幾個學校在教授杖頭偶的技巧,可是台灣卻完全沒有這方面的技巧,甚至於大家不知道這是我們傳統的偶戲藝術中的一個。我學杖頭偶是在美國求學時學的,有時候想一想覺得很好玩,自己文化上的東西反而要到國外學,想一想也覺得很悲哀,希望這樣的情形可以不要發生,不然到時又要失傳了。

            光影戲(Shadow Puppet):越來越複雜,這種戲的型式除了要透過竿子操作偶之外,還要再加上另外一個媒介-光與影-來呈現一個想法。為什麼我們不用皮影戲或是影子戲來稱呼它呢?因為我們發現除了用影子來表演之外,光也可以成為另一個表演的重點,而不再單單是影子而已。舉例來說,月亮、月光的效果;我們可以用聚焦手電筒來作為月亮,再用另一隻手電筒加上鏡子的反射效果來作月光,這樣不但演出會更精采,畫面更優美,觀眾也不再昏昏欲睡了。光影戲也是最能傳達想像的劇種。影子的大小、濃淡變化,有著像電影一般的效果,關於這一點,以後的課會陸續講到,我們先跳過。

            面具(Mask):很多人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面具也算是一種偶劇?因為我們的面具是一種泛稱,裡面包含有人偶、舞獅、數人操作的大型偶等。什麼是人偶?大家一定看過迪士尼樂園的照片吧,裡面有許多人物;唐老鴨、米老鼠、米妮等等,在遊樂園之中和大家一起拍照、打招呼。這樣一種用整個人來裝扮、表演的型式就稱為人偶。剛才我們提到的肉傀儡,雖然不確定但是我們認為應該就是這樣的型式。面具是一種非常古老的表演藝術型式,目前較有名的是中國安順的地戲和儺、義大利的義大利喜劇、日本的能劇、韓國的面具舞等等,這些都是透過面具來表現的。

    懸絲偶(String Puppet):這是最後一項,也是最困難的一種。操作者透過軟軟的線來控制偶表演,這真可以算是最具挑戰性的一種型式了!我非常幸運的和德國偶戲大師亞柏特.羅瑟先生學習懸絲偶的製作及表演,整個的製作過程只能說是學問重重,從物體重心的尋找開始,到關節部分的接合,繩子該如何綁、綁在何處?先綁哪裡?每一個單項都可以上一整天的課,這些都是累積了多少年的經驗,再加上德國人那種追求完美的民族性,所組合出來的完美作品。中國的呢?目前大陸的黃亦缺大師可以算是東方的代表,可是好玩的是他們的觀念剛好完全相反,羅瑟先生講求的是用最少的線作出最多的動作,而黃大師卻要求大家多加一些線,這樣才可以有更多的表現。目前台灣從事懸絲偶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可惜的是傳統的懸絲偶和宗教結合,變成一種儀式型的表演,不是表演給人看的。而現代偶戲方面目前還需要有更多人來投入,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的偶戲藝術。

     

    光影戲之介紹及製作  (網路戲劇學院-偶戲課程講義)

            光影戲的起源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早,一些專家學者提到,最早的光影戲源自於印尼,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為什麼這種型式的戲會這麼的早就出現了呢?原因很簡單,自從人類會使用火了之後,影子這種東西也就伴隨著產生了,如果您小時後經歷過颱風夜停電的情況,那麼您就一定可以了解了。以前沒有手電筒,一停電自然就是點著蠟燭,這時後全家人聚在一起,就看見牆壁上盡是人影幢幢,怪可怕的。調皮的小孩這時候就會利用自己的手、或是身體的線條來組合成動物等形象。我相信以前的人也是這樣,他們發現了這種最簡單(只用自己的身體來表現)又具有想像力的遊戲(我相信是從遊戲開始的,但是專家說是從儀式開始。)。一個有趣的觀點,這是專家說的;印尼是先有光影戲,再有木偶戲,最後才發展出舞蹈出來。這一點和世界文明史的過程有一點相反,專家們從哪裡看出來的呢?從手勢!製作皮影戲偶,幾個會動的地方(手腕、手臂、腰部等)需要分開來做,再用線接合起來,加上竿子以利操作。正是因為偶的關節是死的,因此手掌和手臂的角度成為90度角(木偶戲更明顯),手背常常是翹起來的,印尼人覺得這樣很美,因此他們的舞蹈竟然是模仿偶的動作,當然舞蹈中加了旋轉手腕的部分,但是整體的形象來看,它確實像是偶在跳舞一般,因此專家們認為是先有光影戲再有木偶戲,舞蹈反而在最後形成,真是有趣。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光影戲是在距今約二千多年前的漢朝,而男主角就是偉大的漢武帝。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呢?原來漢武帝中年的時候,他心愛的妃子衛夫人(或有記載是李夫人。)生了重病,一命嗚呼,漢武帝對他思念不已。一班文武大臣看見皇帝這樣茶不思飯不想的,這怎麼可以呢?於是乎有一個方相(巫師、祭祀者、魔術師、乩童。)就對武帝說他可以讓他們見面,漢武帝當然很高興了,於是在一個良辰吉日,方相要武帝坐在一塊布幕之後,還點上了檀香,弄得煙霧嬝繞,漢武帝等了很久,終於看見衛夫人的身影出現,漢武帝想上前去擁抱她,卻被制止(不然就穿幫啦!)後來漢武帝和她只見了短暫的時間,衛夫人就走了。漢武帝對她仍然是思念不已,並且還做了一段賦:是耶?非耶?立而望之,何須姍姍其來遲!這段話就有名了吧,「珊珊來遲」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出來的!(以上這一整段是憑印象寫的,如有謬誤,請糾正!)這一段可以說是世界知名,因為美國的教授用它來說明中國光影戲的歷史。

            常常我們會覺得看不見的比看的見的有趣、神秘及具有想像力,光影戲剛好符合這項要求,因此我們說光影戲是最具有想像空間的一種偶劇。想一想一個圓形的影子,你說那是什麼東西呢?太陽?盤子?烏龜殼?蘋果?……保證超過1000多種以上的可能,說都說不完。我以前和國小的學生一起玩光影戲的時候,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先做好一些圓形的光影戲偶,讓大家猜這是什麼,結果拿出來大家都嚇一跳,一樣的形狀的影子可是我所製作的東西都不一樣,於是我們開始玩起來了,讓他們做有機關的偶,於是,圓圓的影子伸出六隻腳,變成蜘蛛了,有的人讓它變成跌倒的雪人(從下方看的雪人,爬起來之後頭部才出現),我本來準備了其他的遊戲(形狀)結果一堂課連圓形都玩不完,效果真的很好。

            另外一點對兒童來說不錯的是;操作容易。簡單的光影戲操作起來真的很簡單,幾乎不用教小朋友都可以操作的非常好,我想這對兒童來說是非常好的,製作迅速、再加上容易操作,很快就可以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我不是贊成速食文化的人,並非所有的東西快速就是好,但是以這方面來說,快速的好處主要是引發他們對這種東西的興趣,等到有興趣之後,再來要求細節對兒童而言比較能夠接受;先製作一個簡單的,可以操作的,等到大家愛上它以後,再來要求製作的精細度及操作的精準度,結論是大家都開心,小朋友做好之後成就更大,老師也不用擔心小朋友沒有學習到,真的是皆大歡喜。

            說了一堆兒童方面的事情,針對成人呢?可以做的東西就更多了。光影戲有大部分在現代劇場之中用來表現夢境、想像空間、超現實狀況等。舉個例子;一個人的側面影子,我們讓它接近光源,也就是在螢幕上這個人物的側面會變得很大,影子也會變淡,這時候再用另一組光源和一個全身的偶,在剛才這個側面大人物的腦中表演。這樣的畫面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再另一個例子;一個演員站在幕後面,二個手持光源(用強力手電筒代替好了)照著他,讓他的影子投射到螢幕上。演員做著各種動作,二隻光源也跟著移動,一隻向左照、一隻向右照,二隻光源一下接近演員(影子變大)一下遠離演員(影子變小),二隻光源交叉行進,這樣又表達出什麼意境呢?

            不只是用影子來演出,光也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之前我們提到的月光(用手電筒來做),我們還有許多的方法來表現,例如我們在匈牙利所做的;用一個水盆,裡面放一些碎的鏡子(不要太碎,最好還要有各種形狀。)我們先將鏡子貼上各色的玻璃紙,再放到水盆之中,水盆中加水,然後再用燈光照射,這些玻璃反射出五顏六色的光、再加上水的波動,形成一片美麗的彩色海洋,非常的美麗,如果玻璃我們都用紅色,那麼照射出來變成一大片會跳動的火焰,這更是壯觀!我們也用反射板來玩,由於它是軟的,可以折來折去,上面所表現出來的圖形也會跟著扭曲,這也是常用的技巧之一。總之,光的表現實在是太多方法了,無法在這裡一一介紹,我們會在中級的課程再提到。

     

    手套偶概論   (網路戲劇學院-偶戲課程講義)

    手套偶(hand puppet)是一種最普遍的偶戲藝術,他也是我們所說的最容易操作的一種偶戲型式。手套偶顧名思義,他就像是手套一般,將手伸入偶之中來操作、表演的一種型式。為什麼我們說它是最簡單操作的型式呢?記得我們以前說過,越靠近手的偶越容易操作,懸絲偶或是棒偶還需要透過媒介-木棒或是絲線-來控制偶,而手套偶就是直接用運手的活動來控制偶的表現,手即是偶,因此我們說它是最好操作的。

            手套偶的考據目前比較缺乏,幾乎找不到資料說它是從何時開始的,或可說是筆者不了解他形成的原因及年代,總之手套偶是一種容易製作、表演的型式,他也是流傳在民間最普遍的一種偶戲型式,不論是古今中外,甚至於現代,只要打開電視就可以見到他的蹤跡,從芝麻街美語的布偶到霹靂金光布袋戲,他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部份了。

            目前在台灣,手套偶的型式者要在掌中戲及電視布偶中可以看見。台灣的掌中戲一直是傳統偶戲中的重點發展項目,不論是製作的精巧度及表演的生動細膩,早已獲得舉世的欽佩與讚嘆。政府也大力的維持及推動掌中戲的表演,從國小裡面的布袋戲推廣、藝師培訓到努力的將之推向全世界,可以說是不遺餘力。掌中戲在台灣也不段的改良,從傳統的布袋戲到金光戲,再從金光戲發展到電視中的霹靂金光布袋戲,這些都表現出台灣旺盛的藝術生命力,不論現今的霹靂布袋戲是否得到藝術界的肯定,但他在融合傳統與現代的角度上是值得鼓勵及讚許的。

            電視偶劇目前全世界都以「芝麻街美語」中的布偶-Muppet-為模仿的對象。偶的英文為Puppet,吉姆.漢森先生(Jim Hanson;芝麻街美語的創辦人及其中所有布偶的設計者。)將他們在芝麻街美語之中創造出來的偶稱之為Muppet,因為他覺得這些偶的重點及特色是嘴巴可以自由的活動(Moving Mouth,不光是說話,還可以做出許多表情出來。),因此將Mouth與Puppet結合,成了一個新名詞Muppet,這也成了目前電視偶劇中的偶的代名詞。芝麻街美語的成功除了他用生動活潑又有趣的內容來教授英語之外,生活在這條街上的形形色色的偶更是深受成人及兒童的歡迎。這些擁有非常清楚的角色個性的偶除了在芝麻街中大出風頭之外,在70年代時,這些偶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節目「The Muppet Show」,台灣也有播出這個節目,稱之為:「大青蛙劇場」,大青蛙、豬小妹等角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說他們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的偶劇角色相信大家都不會反對。

            在歐洲,英國也有一位全世界級的偶戲明星:龐奇先生。龐奇先生是一位有著鷹勾鼻、面孔猙獰、凸肚、窄肩又短腿的人物,他的個性真是糟糕之極,不但心胸狹小,又自以為是,還非常的暴力,總之,它是集所有缺點於一身的人物。龐奇所演的故事一般都用「龐奇與茱蒂」,茱蒂是他的老婆,一位非常善良又體貼的老婆。龐奇與茱蒂的故事非常多,故事大都與婚姻或是夫妻相處有關。舉例說明:龐奇回家後,茱蒂端來一碗湯來給他喝,龐奇一喝發現湯怎麼是冷的,於是開始打老婆,將他抓起來又摔又打,一直打到茱蒂無法動彈為止,然後龐奇發現茱蒂不動了,還將頭靠在她胸口以確定它是否還活著,茱蒂還是不動,於是龐奇嚎啕大哭,說自己是多麼愛著茱蒂,他哭的傷心之極直到茱蒂轉醒過來,茱蒂醒之後龐奇高興的不得了,將他抱起來親了又親,二人表現出相愛的不得了的樣子,然後龐奇先生肚子又餓了,茱蒂又端了一碗湯過來,龐奇發現湯怎麼是冷的又怪起茱蒂來,於是又將茱蒂抓起來摔…。    龐奇與茱蒂的故事現代的劇團仍在演出,各劇團都加入了自己所創造的故事來詮釋它們之間的關係。另一個龐奇的故事卻是龐奇先生拿著一跟短木棒,走在街上,看見警察(或是鱷魚、死神等等。)便上前去將其打死,這樣的故事沒有什麼內容,我相信他會流行並且獲得廣大大眾的喜愛在於讓觀眾可以發洩平常被壓抑的情緒,或是對於生活中的不滿。這樣的角色可以在「蠟筆小新」或是「Bad Boy」等故事中看見。

            有趣的是在歐陸上的其他國家有可以看見龐奇先生的影子,在德國、匈牙利、俄國有都各也一位相似的偶戲角色,不同的只是名字而已,其他諸如頭上帶的紅帽、鷹勾鼻、身上的穿著,手上的木棒都一模一樣。或許有一些專家覺得他的行為太過於暴力,不適合兒童觀賞,但筆者認為不然,我們不要太過於低估兒童對於這些行為的判斷力,畢竟兒童也需要紓解壓力,看這樣的戲對於他們來說我相信還是有益處的。

            手套偶會成為一項普遍的藝術,偶及舞台的體積不大也是它易於移動、巡迴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操縱手套偶只需要一個能夠遮住表演者的舞台即可,這個舞台可以是一塊木板,也可以是一塊布。在中國清朝的一幅圖畫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它的便利性,畫面中視一個偶戲表演者穿了一件特大號的褲子,這件褲子從腳踝處往上拉可以遮到甚至超過頭部,然後它在肩上背一個舞台,舞台有屋頂及柱子,褲子與舞台相結合便成了手套偶的表演舞台了,表演者在中間,將手往上伸出來便可以表演了。這個舞台的好處是表演者還可以到處走動,而不是待在原地等候觀眾的來到,可以算是一種機動性極高的表演型式。

            手套偶除了在電視上表演及舞台上演出之外,現代人更將其運用於教學之中,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是它容易操作,另一方面是它的嘴巴可以張合,創造出許多的表情,再一方面是因為這種偶的製作及取得非常的容易,一般的教師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取的材料,製作出屬於自己的手套偶。在說故事劇場中(Storytelling Theater)也大量的使用手套偶,目前國內外許多的圖書館多設有說故事媽媽或是團體,他們採用手套偶的比例極高。

     

    棒偶-執頭偶(中、高年級)的製作材料:
    1.木棍一支(扯鈴棍可)
    2.大保麗龍球一顆(直徑約10-15公分)。
    3.勾子一個。
    4.T卹一件(短袖。大人小孩皆可)。
    5.白色手套一雙。
    6.小孩拖鞋一雙(越輕越好)。
    7.保力龍膠一瓶。
    8.針線、剪刀、美工刀等工具。
    9. 毛線、布(各種材料、裝飾用)。
    10.其他材料(眼睛、五官、頭髮等裝飾用)。
    ※ 1.和2.的材料,可以用有把手的寶特瓶替代(例如沙拉油罐、全加號牛奶瓶等。)

    雨傘棒棒偶的製作材料:
    1.雨傘一支
    2.大保麗龍球一顆(直徑約10-15公分)。
    3.尖嘴鉗一支。
    4.免洗筷4雙(木棍二支)
    5.小孩手套一雙。
    6.小保麗龍球二顆(直徑5公分)
    7.保力龍膠一瓶。
    8.針線、剪刀、美工刀等工具。
    9. 毛線、布(各種材料、裝飾用)。
    10.其他材料(眼睛、五官、頭髮等裝飾用)。

    本網站係由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維護最佳瀏覽設定為800x600以上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版權所有©2001 National Taiwan Arts Education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