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網頁需要支援 JavaScript 才能正確運行,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 JavaScript。

標題:芭蕾

舞在臺灣

芭蕾-在臺發展 芭蕾-起源 芭蕾-在臺發展 芭蕾-舞蹈欣賞
 

  早期臺灣舞蹈社的公演,大多是以芭蕾為主,在光復之前,Ballet 還沒有固定的翻譯,有的稱作「足尖舞」,有的稱作「西方古典舞」,一直到 1950 年左右,才漸漸統一以「芭蕾」來稱呼這種西方舞蹈。 在光復之前,Ballet 還沒有固定的翻譯,有的稱作「足尖舞」,有的稱作「西方古典舞」

  芭蕾是一種全盤來自西方的舞蹈,而芭蕾在臺灣的啟蒙,則開始於日據時代一群赴日留學的舞蹈家,像是師事日本芭蕾舞家-東勇作的許清誥、康家福,返臺後在臺北市從事芭蕾教學,開始培養國內芭蕾人才。

  許清誥是國內首位以芭蕾專門術語授課的老師,不過早在他們開班授課之前,在日本隨法國芭蕾舞家習舞的黃秀峰,就先後在臺南、臺北開班教授芭蕾,而畢業於日本鶴田舞蹈學院的張雅玲,則開設了臺中最早的芭蕾舞蹈學習中心,在 1970 年代民族舞蹈大行其道之前,芭蕾在臺灣社會仍有其學習風氣。也和日本芭蕾舞界有密切關係的第二代芭蕾舞蹈家,像是姚明麗、蔡雪慧等人,再度掀起芭蕾在臺灣的熱潮,到 1980 年後期,各大專院校舞蹈系為加強芭蕾教育,也紛紛聘請國外老師來臺任教。

  而在芭蕾的演出方面,蔡瑞月在返臺公演所跳的『白鳥』,是目前已知最早在臺灣所跳的芭蕾,而1957年康家福與學生蔡雪慧合作演出《柯碧麗亞》,則是整齣完整的芭蕾舞劇。1979 年剛回國的姚明麗為了推動芭蕾風氣,首先選擇三大世界著名芭蕾舞劇《吉賽兒》、《天鵝湖》、《睡美人》,獲得熱烈迴響,也再度掀起古典芭蕾在臺灣的風潮。 古典芭蕾在臺灣

  除此之外,國外團體如 1957 年來訪的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精湛的演出震撼了當時的舞蹈界,又如 1967 年來臺的西德古典芭蕾舞團,1968 年來臺的澳洲芭蕾舞團,其後相繼來臺的法國古典芭蕾舞團、亞歷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日本美麗雅芭蕾舞團等舞團,直到近年 2000 年首次來臺演出的美國芭蕾舞團、2001 年來臺的莫斯科皇家芭蕾舞團,這些國外團體的演出,無形中也拓展了臺灣芭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