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特優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 王浩翔
學校
科系

高雄鐵道連作(五首)

特優

參選組別
學生組
創作時間
2007
參選項目
詩詞
作品欣賞
開啟作品檔案(另開視窗)

創作理念

我還就讀大三時,舊高雄火車站為因應捷運工程與隨之而來的鐵路地下化,自原地遷移了80多公尺,成為了「高雄願景館」,而原本應自地下道通往各月臺的動線,如今則由挑高的天橋代替。天橋內部兩旁則有鐵路今昔興替的圖像,提醒了我們時間流逝的痕跡,來往天橋之際,可以清楚俯瞰站內的各個月臺、棕紅的鐵道,與進站出站的列車,然而在2010年,鐵路地下化以後,這樣的景色便將成為歷史,因此,這也就令我興起以高雄鐵道作為地誌書寫主體的想法。

評審感言

許悔之

詩,如果並非渾然天成、自然而生──而是「人工」手藝的話,情感與技藝之間如何拿捏分寸?題材的大小有無先天限制?隱喻和象徵如何有機合成?以上的問題,在決審會議上,都充滿了討論和拉鋸,彷彿是一場人生與美學的討論會。

五位評審,各有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套用馬克思的話語:人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詩路淵源、不同的現實處境,不同的政治傾向……,都影響了人對詩的看法。詩,只是自己寫或自己讀的時候,才擁有某種接近封閉系統的獨立性,一旦躍上檯面,供人品評或評審,便充滿了說服與角力──評審之間的力與平衡,動態的進行著,直到結果揭曉。

得獎的作品其實便是通過層層濾網,留在篩子上,被人看見的那些書寫。這些作品通常是瑜遠大於瑕、題材攝人耳目的書寫。

此次參賽的作品,頗有可觀之處,參與評審確是一次愉悅的享受,當每位評審懷抱著自己終有遺珠之憾而接受了結果,而離開評審會場的時候,詩,依舊曖曖發光,因為書寫,自我完成的意義遠大於社會參與(譬如參賽),我彷彿看見一張又一張或困惑或熱切的年輕的臉,張望著生命。

並且向生命提出了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