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 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按logo回首頁

:::

Resources center學習資源

定位點

出版品

tab8

偶戲相關出版品

偶戲相關出版品
年份 出版品資料
2008 吳合芳等,《九七年皮影戲館特展:尪仔世界樂無窮專輯》,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2007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地藏傳法喜 . 掌中戲乾坤:臺北縣宗教藝術節 2006 》,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文化局。
石光生等,《屏東布袋戲的流派與藝術》,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藝中心。
江武昌、郭吉清等,《掌中乾坤:高雄布袋戲春秋》,高雄市: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林永昌 ,《 合興皮影戲團發展紀要暨圖錄研究 》 ,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邱坤良,《真情活歷史:布袋戲王黃海岱》,臺北縣中和市: INK 印刻出版:展智文化總代理。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珍藏皮影戲劇本》,高雄縣: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市:前衛出版:紅螞蟻總經銷。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臺灣生活館:偶戲之美》,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黃俊雄,《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臺北縣中和市: INK 印刻出版:展智文化總代理。
隗振瑜 ,《 波西米亞偶的家:捷克懸絲偶戲展 》 ,臺北市:臺灣博物館。
劉德耀,《從霹靂布袋戲劇本與口白間的差異看劇本臺語書寫的重要性:以龍圖霸業第二十九集為分析範本》,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蔡紫珊、簡秀珍,《班任旅東遊記:臺灣偶戲走向世界舞臺》,宜蘭縣五結鄉:傳統藝術中心。
魏力群,《中國皮影藝術史》,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2006 九歌兒童劇團,《臺灣金光布袋戲:特展專刊》,臺北市:九歌兒童劇團臺北偶戲館經營管理處。
李躍忠,《燈影裡舞動的精靈:中國皮影》,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張墨瑤、李彥彬,《唐山皮影藝術及其歷史文化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范銘如,《大頭崁仔的布袋戲》,臺北市:五南。
黃春秀、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細說臺灣布袋戲》,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曾素月,《新莊地區布袋戲藝文資源調查:戲館巷的風華再現》,臺北縣新莊市:新莊市公所。
魏力群,《皮影之旅》,北京市: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5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石光生,《永興樂皮影戲團發展紀要》,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卿敏良,《偶戲人生:新莊市布袋戲文物館成果專輯 = Life of puppet theatre 》,臺北縣新莊市:臺北縣新莊市公所。
黃興武 ,《 高雄縣皮影戲館典藏目錄 (2) :典藏文物概說 》 ,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文化局。
廖淑玲,《掌中崙背》,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
2004 古蒙仁,《雲林國際偶戲節:無獨有偶活動專輯 2004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沈 編著,《中國傳統皮影》,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
洪淑珍等,《台灣偶戲藝術 2004 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政府文化局。
秦振安 ,《 中國皮影戲 》 ,臺北市臺北縣中和市:書泉出版:創智文化總經銷。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台北:臺灣學生。
2003 邱一峰,《臺灣皮影戲》,臺中市:晨星發行。
吳望如主編,《臺北縣教師皮影戲研習成果專輯》,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張瓊慧,《黃強華、黃文擇與霹靂布袋戲》,台北:生活美學館。
郭端鎮 ,《 高雄縣皮影戲館典藏目錄 (1) :典藏文物典藏 》 ,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政府。
2002 王光普, 張莉編著,《北豳神怪皮影》,蘭州市: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邱繼漢,《霹靂寶典-第一部》,台北:霹靂新潮社。
葉榮鐘,〈關於布袋戲-讀林炳耀氏的「臺灣人形劇調」〉《傳統布袋戲》,台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雲林縣貓兒干文史協會編輯,《大開眼界:2001雲林國際偶戲藝術節》,雲林縣:雲林縣文化局。
曾永義、游宗蓉、林明德,《臺灣傳統戲曲之美》,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1 楊清意,《香港傳統木偶戲探源》,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三采文化等,《創意懸絲玩偶》,臺北市:三采文化。
林美秀,《 2001 高雄縣國際偶戲大觀活動專輯》,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文化局。
徐亞湘,《臺灣日日新報與臺南新報戲曲資料彙編》,台北:宇宙出版社。
高雄縣文化局 ,《 全國校園皮影戲表演競賽劇本九十年 》 ,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秦振安等 ,《 中國皮影戲 》 ,臺北市:書泉。
2000 石光生,《蔡龍溪皮影戲:文物圖錄研究》,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石光生,《南台灣傀儡戲劇場藝術研究》,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石光生,《尋找南臺灣傀儡戲生命力》,臺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朱恩德,《尪仔.童年:兒童美術中的傳統偶戲教學》,臺北市:大湖國小。
吳乃宇記述,《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華光傳》,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金清海,《皮影藝人:張春天生命史》,高雄縣:高雄縣文化局。
邱一峰,《台灣皮影戲》,台北:稻田出版社。(適合小朋友閱讀)
邱一峰,《台灣傀儡戲》,台北:稻田出版社。(適合小朋友閱讀)
邱一峰,《大稻埕偶戲散步手冊》,臺北市:佳信印刷。
陳木杉,《雲林縣布袋戲發展史暨布袋戲宗師黃海岱傳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
黃春秀,《戲說臺灣布袋戲》,台北:歷史博物館。
黃春秀、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神奇的布袋戲》,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傅建益,《掌中乾坤:臺灣野台布袋戲現貌》,臺北市:商周編輯顧問。
謝德錫,《台灣布袋戲》,台北:稻田出版社。(適合小朋友閱讀)
謝德錫,《戲說布袋掌中乾坤》,台北:臺北市教育局。
謝武彰等,《傀儡偶仔.繞口令》,臺北市:小魯文化。
魏力群,《中國唐山皮影藝術》,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
1999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1999 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林鋒雄,《布袋戲「新興閣-鍾任壁」技藝保存計畫》,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李殿魁計畫主持,《皮影戲「復興閣」許福能技藝保存案:民間藝術保存計畫傳統戲劇組》,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林明德,《小西園許王技藝保存計畫書:八十七年度成果報告》,台北:中華民俗研究所。
林明德等,《戲乾坤:雲林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 1999 》,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林明德計畫主持,《林淇亮「福德皮影戲團」保存計畫期末報告》,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陳義敏、劉峻驤,《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
陳憶蘇,盧彥光,《高雄縣皮影戲五大戲團研究報告》,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曾永義計畫主持,《布袋戲[五洲園]黃海岱技藝保存案工作成果報告書》,台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趙少華主編,《中國面具皮影》,北京市:五洲傳播出版社。
1998 石光生 ,《 皮影戲藝師:許福能生命史 》 ,高雄縣岡山鎮:高縣文化。
吳正德,《頭戴之軟巾》,台北:方向文化。
吳正德,《頭戴之硬盔》,台北:方向文化。
邱一峰 ,《 臺灣的皮影戲 》, 臺北縣汐止鎮:漢光文化。
郭瑞鎮,《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台北:教育部。
曾永義,《我國的傳統戲曲》,台北:漢光出版社。
范揚坤,《掌中弄巧:布袋戲的故事》,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陳金次計畫主持,《臺灣閣派布袋戲的傳承與發展》,臺北市:私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1997 中國時報浮世繪版、霹靂衛星電視臺 ,《 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戲人物 》 ,臺北市:時報文化。
李懷蓀,《湖南省黔陽縣灣溪鄉的觀音醮和辰河木偶戲香山》,臺北市:施合鄭基金會。
邱坤良,《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台北:臺原。
陳金次 ,《 臺灣布袋戲女演師的研究與調查 》 ,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陳斐雯等,《霹靂英雄大補帖:最喜愛的布袋戲人物》,台北:時報文化。
張槫國 ,《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影偶圖錄 》 臺北市:教育部。
黃強華,《霹靂英雄大補帖》,台北:時報出版社。
吳乃宇記述,《福建壽寧四平傀儡戲奶娘傳》,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6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執行編輯,《布袋戲:布袋戲圖錄》,台北:教育部。
張德成,《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重要民族藝術傳藝計畫案 劇本類彙整專輯 11-25 ,《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家傳劇本集 》 ,臺北市:教育部。
郭文華等,《福建上杭亂彈傀儡戲夫人傳》,臺北市:施合鄭基金會。
李懷蓀,《湖南省黔陽縣灣溪鄉的觀音醮和辰河木偶戲香山》,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郭文華口述,《福建上杭亂彈傀儡戲夫人傳》,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胡蓉、周衛主編,《東北民族民間美術總集,皮影卷》,瀋陽市:遼寧美術出版社。
葉佳雄主編,《傳統布袋戲》,新營市: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5 石光生,《皮影戲張德成藝師》,台北:教育部。
林鋒雄,《中國戲劇史論稿》,台北:國家出版社。
江武昌,《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江武昌 ,《 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一口氣說出千古事 十指弄成百萬兵 》 ,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雅清,《台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李天祿,《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十冊)》,台北:教育部。
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策劃編輯,《布袋戲:李天祿藝師口述劇本集 (10 冊 ) 》,台北:教育部。
陳正之,《掌中功名 — 台灣的傳統偶戲》。南投: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葉明生,《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臺北市:施合鄭基金會。
1994 小野、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 新皮影戲 》 ,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石光生 ,《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皮影戲館籌建專輯 》 高雄縣:黃國銘發行。
宋錦秀,《傀儡 除煞與象徵》,臺北縣板橋市:稻鄉。
陳淑華,《掌中天地寬》,台北:創意力。
張國華、王旻世等 ,《 南投縣布袋戲沿革與現況 》 ,南投縣: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謝武彰等 ,《 布袋戲 》 ,臺北市:民生報出版:聯經總經銷。
1993 江武昌〈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表演藝術》,台北 :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正義,《認識傳統布袋戲》,屏東市:屏縣文化。
1992 江武昌,〈台閩傀儡戲新探之考略與比較〉《藝術評論》,台北 : 國立藝術學院出版組。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991 呂理政,《布袋戲筆記》,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
李天祿(口述),曾郁文(紀錄),《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李天祿口述》。台北:遠流出版社。
李家雄,《掌中乾坤》,臺北市:中央日報出版:學英國內總經銷。
板橋市莒光國民小學 ,《 臺北微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臺北縣:板橋市莒光國民小學。
陳正之,《掌中功名:臺灣的傳統偶戲》,台中市:省府新聞處。
秦振安 ,《 中國皮影戲之主流:灤州影 》 ,臺北市:台灣省立博物館。
1990 Beresford, Madeleine 等 ,《 Theater of the palms : the world of puppet master Lee Tien-lu = 掌中戲 》 , Taipei : Kwang Hwa Mass Communications 。
江武昌,《懸絲牽動萬般情:臺灣的傀儡戲》,臺北市: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
林勃仲、劉還月,《變遷中的台閩戲曲文化》,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茂賢,〈臺灣布袋戲劇目〉《民俗曲藝》,第六六期,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布袋戲專輯》,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
臺灣區七十八年地方戲劇比賽籌備委員會,《臺灣區七十八年度地方戲劇比賽紀念專刊:掌中傳奇》,高雄市:編者。
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台灣的布袋戲》,台北:台原。
謝德錫等,《戲說布袋 掌中乾坤》,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出版。
1989 阮昌銳,《淺談中國傳統偶戲》,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林皎宏,《淺談掌中戲》,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
劉思源(文)、王家珠(圖),《亦宛然布袋戲》,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玟瑗,《皮影戲:教學手冊》,臺北市:僑委會。
1988- 王嵩山( 1988 ),《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林鋒雄( 1988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臺灣戲劇中心」研究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曹本治(1987),《香港的木偶皮影戲及其源流》,香港:香港市政局。
張延民(1987),《皮影戲美勞教學研究》,嘉義市:紅豆。
沈平山( 1986 ),《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作者自印。
施淑青( 1985 ),〈懸絲傀儡戲〉《台上台下》,台北:時報出版公司,頁 125 ~ 142 。
邱坤良( 1983 ),〈台灣的傀儡戲〉《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頁 185 ~ 218 。
邱坤良( 1983 ),《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台北:遠流出版社。
施合鄭( 1983 ),《民俗曲藝:傀儡戲專輯》,台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83 ),〈傀儡戲專輯〉《民俗曲藝,第 23~24 期合刊》,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劉道捷譯( 1979 ),《布袋戲玩偶》,台北:世界文物。
奚淞、王秋香(編輯)( 1976 ),《布袋戲特輯》,台北:雄獅美術月刊社。
程健教( 1976 ) ,《 我國電視布袋戲對兒童影響之研究 》 ,台中縣:台灣省教育廳印行。
岳耀遠( 1971 ) ,《 怎樣編寫地方戲劇劇本:歌仔戲、布袋戲、話戲的編寫方法 》 ,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訴上( 1961 ),《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
tab9

影片資料

影片資料
年份 出版品資料
2007 李秀美、巧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 2007 ),《我會演布袋戲:年輕世代與傳統偶劇的美麗相遇》,臺北市:公共電視。
石光生、王淳美等( 2007 ),《屏東布袋戲的流派與藝術》,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6 光國文教資訊公司( 2006 ),《經典掌中戲》,臺北市:光國文教資訊。
2005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5 ),《永興樂皮影戲團 = Yonghsinglo shadow troupe 》,宜蘭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方芷絮等( 2005 ),《偶戲篇》,臺北市: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方芷絮等( 2005 ),《傳統藝術網路數位學院 第二期課程》,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3 ),《許王掌中戲精選》,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1 台視文化公司( 2001 ),《偶戲欣賞》,臺北市:台視文化。
200* 曾麗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 ),《人文臺灣 民俗技藝大師精選 2 》( 陳峰煙的布袋戲界 ),臺中市:財團法人何春木文教基金會。
新聞局( 200* ),《掌中舞春秋:臺灣布袋戲》,臺北市:台視文化。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0* ),《臺灣傳統戲劇大全》,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10 張影音光碟 ( 各約 60 分 ) )
三立電視台( 200* ),《臺灣人臺灣事:布袋戲大師》,臺北市:臺視文化。
應大偉、黃海岱( 200* ),《一生的布袋戲生涯 1-4 》,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4 捲卡式錄影帶 ( 約 240 分 ) )
三立電視台( 200* ),《在地手工藝二:掌中乾坤皮影戲、車鼓戲與華鼓陣、歌仔戲、天宇、野台布袋戲、李天祿布戲文物館》,臺北市:臺視文化。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200* ),《小西園掌中戲》,臺北市:公共電視文化事業。
1999 唐雅 君( 1999 ),《黃俊雄布袋戲射鵰英雄傳之群星會》,臺北市:遠流。
1997 教育部( 1997 ),《布袋戲李天祿藝師》,臺北市:製作者。
教育部( 1997 ),《皮影戲張德成藝師》,臺北市:製作者。
1995 劉議鴻、張華坤、李天祿、亦宛然劇團( 1995 ),《阿公教你看布袋戲》,臺北市:傳統視聽製作公司發行:時廣企業總代理。
1994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1994 ),《動靜皆美:古典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市:製作者。
久升傳播( 1994 ),《舞臺豐麗現傳奇:宜蘭傀儡戲曲專輯》,宜蘭縣:監製者。
1993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1993 ),《臺灣戲劇集粹》,宜蘭市: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尖端公司( 1993 ),《掌中藝術》,臺北市:光華傳播。
1987 主題傳播公司( 1987 ),《快樂童年 第 13-16 集》,臺北市:台視文化公司。
鉅棚傳播公司( 1987 ),《大迴響 第 1-4 集》,臺北市:製作者 。
河洛有限公司( 1987 ),《掌中乾坤》,臺北市:監製者。
198* 臺視文化公司( 198* ),《香火薪傳 第 1-4 集》,臺北市:製作者。
曾廣順、柯文福( 198* ),《皮影戲 = Shadow show 》,臺北市:僑務委員會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黃海岱布袋戲精選系列》,宜蘭縣五結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tab10

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
年份 出版品資料
2008 張能傑,《論民族藝師張德成新編皮影戲》,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如,《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功能與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偉,《台灣傳統文化在資訊社會中的蛻變 ~ 以宜蘭布袋戲迷為例》,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2007 杜建霖,《大學布袋戲社團學生偶像認同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荏傑,《文化創意產業之市場區隔分析 - 以布袋戲為例》,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莊惇惠,《台灣媒體化布袋戲音樂與音響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春蘭,《學校本位課程評鑑 -- 以一所國民小學之布袋戲課程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子瑋,《國際藝術節實施成效之研究—以二○○六年雲林國際偶戲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得臣,《地方文化產業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一德,《霹靂布袋戲發展歷程解析》,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王碧輝,《支援交互式說故事之手偶設計》,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李昀穎,《台南地區廣播布袋戲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書吟,《掌中春秋,百年癡迷——霹靂布袋戲迷文化》,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艾伶,《蕭添鎮民俗布袋戲團結合國小鄉土藝術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馮世人,《霹靂布袋戲產業鏈發展指標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明宗,《地方藝術節之整合行銷傳播研究~以雲林 2006 年國際偶戲節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王怡文,《木頭有靈能做我,空心無奈寄人行-台灣布袋戲偶終生角的造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聰文,《布袋戲偶-花園投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淑儀,《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宛頻,《傳統布袋戲數位典藏詮釋資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夏旻,《探討世代、生活型態及文化價值觀差異對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產品購買行為之影響》,大業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淑芳,《台灣偶戲博物館功能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瓊霙,《霹靂布袋戲不死系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雄,《李天祿布袋戲舞台演出本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游玉玲,《文化創意產業之智慧財產權管理與經營 - 以霹靂布袋戲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建成,《雲林縣隆興閣掌中戲團的現況分析與另類發展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中憲,《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佩螢,《台灣布袋戲之武俠敘事風格研究── 以洲派媒體布袋戲為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依婷,《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作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平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文雄,《數位影像之視覺傳達設計研究 -- 以傳統偶戲數位影像創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2004 吳明德,《台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以小西園掌中戲、霹靂布袋戲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進榮,《霹靂國際多媒體創新專案與核心能力累積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慧,《霹靂布袋戲人物上場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坤隆,《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 - 以布袋戲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盟傑,《文化變遷下的布袋戲玩具變貌》,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淑珍,《台灣布袋戲偶雕刻之研究:以彰化「巧成真」為考察對象》,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櫻仁,《台灣地區皮影戲劇本語言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書,《霹靂布袋戲中女性形象之演變( 1986-200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軒豪,《本土文化產業的全球化—以霹靂布袋戲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仁,《 3D 虛擬角色於傳統戲偶演出形式應用之研究創作》,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邱一峰,《閩台偶戲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美惠,《《西遊記》的另類閱讀──以皮影戲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玉芳,《南派懸絲傀儡戲之地方風俗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巧明,《是偶,也是操偶師 ---- (泰特斯 -- 夾子 / 布袋版) Tamora 一角工作紀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錦華,《台灣庶民的藝文表述與歷史實踐 -- 以東華皮影戲團為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 班 博士論文。
陳怡樺,《「聖石傳說」現象的後現代文化邏輯》,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武山,《我、布袋戲 -------- 《亨利四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雅琪,《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賴妍希,《扮演《泰特斯 -- 夾子 / 布袋版》 Lavinia 一角相關說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宋丁儀,《消費社會的閱聽人-以霹靂布袋戲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金清海,《台閩地區傀儡戲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洪盟凱,《從史豔文到素還真:霹靂布袋戲之文化變貌》。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汝,《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皮影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溪南,《黃海岱及其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鍾榮豪,《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 以皮影戲戲劇教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鈴琇,《影響台灣肖像商品之消費者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 - 以霹靂布袋戲會員為研究對象》,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林文懿,《時空遞嬗中的布袋戲文化》,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永昌,《高雄縣校園皮紙影戲競演劇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碧蓮,《福建泉州及台灣高雄懸絲傀儡戲劇本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能揚,《全球化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 - 以電視布袋戲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文華,《台灣布袋戲電影「聖石傳說」之行銷傳播策略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 柯世宏,《南管布袋戲《陳三五娘》之創作理念與製作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雅惠,《潮調布袋戲《金簪記》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峰,《屏東縣布袋戲班之研究( 1949-1999 )-以「全樂閣」、「復興社」、「祝安」、「聯興閣」為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賴宏林,《霹歷布袋戲之幻想主題批評-以「霹靂異數」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世德,《台灣專業布袋戲偶彫刻》,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 丁士芳,《電視布袋戲-霹靂狂刀之性別論述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徐雅玫,《台灣布袋戲之後場音樂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慧婷,《明興閣掌中戲團營運方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徐志成,《「五洲派」對台灣布袋戲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陽明,《論新錦福傀儡戲團及其戲曲音樂》,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曉婷,《台北偶戲博物館教育活動初探─以「皮影戲」工坊活動為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 邱一峰( 1997 ),《台灣皮影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蔡順隆( 1997 ),《中國傀儡戲的源流與在臺灣之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鸞( 1995 ),《光復後台灣地方戲劇演出情形與社會轉型關係初探 (1945-1970)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傅建益( 1993 ),《當前台灣野台布袋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憶蘇( 1991 ),《復興閣皮影戲劇本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龍廷( 1991 ),《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慧翎( 1990 ),《台灣布袋戲劇本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錦秀( 1986 ),《蘭陽地區傀儡戲祭煞功能 - 一個宗教人類學的研究》,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惠登( 1979 ),《古典布袋戲演出形式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蘭( 1978 ),《台灣宜蘭地區懸絲傀儡戲研究》,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tab11

期刊研究

期刊研究
年份 出版品資料
2005 呂錘寬( 2005.08 ),〈論台灣偶戲音樂中的 tio5-tiau3 〉《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
2002 白宜安( 2002 ),《布袋戲文化觀察》,黃海岱藝術研討會, 2002.10 。
2000 林永昌( 2000.02.13-17 ),〈烏雞賣人頭-紀念「美玉泉」黃順仁〉《台灣新聞報》副刊。
1999 邱坤良( 1999 ),〈金光傳習錄〉《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汐止: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呂政達( 1998.6 ),〈布袋戲呼喚流失的觀眾〉《自立晚報》,第 13 版。
陳龍廷( 1998.08 ),〈五十年來台灣的布袋戲〉《歷史月刊》, 139 期。
紀慧玲( 1998.07.13 ),〈亞維儂會偶戲台灣〉《民生報》,第 19 版。
紀國章( 1998.06 ),〈一生一世布袋戲〉《世界地理雜誌社》, 190 期。
呂錘寬( 1998 ),〈南北管音樂與台灣社會〉《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施忠賢( 1998 ),〈霹靂布袋戲的敘事模式〉《民俗與文學學術論文集》,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龍廷( 1998 ),〈布袋戲與政治-五十年代的反共抗俄劇〉《台灣史料研究》 12 期。
1997 陳龍廷( 1997.12 ),〈台灣化的布袋戲文化〉《台灣風物》, 47 卷 4 期。
迷走( 1997.11.29 ),〈等待電視布袋戲的文化史-從史豔文到素還真〉《台灣日報》副刊。
紀慧玲( 1997.03.03 ),〈真人扮偶戲〉《民生報》,第 19 版。
吳政恆( 1997 ),〈漫談台灣布袋戲的發展〉《電視週刊》, 1055 期。
陳龍廷( 1997 ),〈六十年代末台灣布袋戲革命的另類觀察-同時代的外國人對黃俊雄木偶表演的論述〉《台灣史料研究》, 10 期。
1995 陳龍廷( 1995.09.03 ),〈台灣製的新品種〉《民眾日報》副刊。
陳龍廷( 1995.09.13 ),〈台灣經驗的排戲先生〉《民眾日報》副刊。
陳龍廷( 1995.06 ),〈從台灣文化生態角度來研究台北地區布袋戲商業劇場( 1961-1971 )〉《台灣文獻》, 46 卷 2 期。
陳龍廷( 1995.03.09-10 ),〈史艷文永遠不死-談布袋戲文化的研究〉《民眾日報》副刊。
平路( 1995 ),〈人偶之間〉《 1995 台北國際偶戲節活動專輯》, 1995.8 。
李來富( 1995 ),〈布袋戲的教育意涵〉《鄉土教育》,臺北:漢文書局。
1994 陳龍廷( 1994.04 ),〈布袋戲名演師「隆興閣」廖來興〉《北縣文化》, 40 期。
陳龍廷( 1994.04 ),〈台北地區布袋戲商業劇場-草創期( 1954-1960 )〉《台灣風物》, 44 卷 2 期。
李豐懋( 1994.3 ),〈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4 期。
李寸松( 1994.02 ),〈妙手造人奪天工-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觀後〉《徐竹初木偶雕刻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 李予昕( 1993.01 ),〈泉州傀儡大師黃亦缺〉《表演藝術》,第 3 期。
江武昌( 1993 ),〈台、閩偶戲藝術的衍變關係〉《表演藝術》, 3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江武昌( 1993 ),〈虎尾五洲園布袋戲之流播與變遷〉《國際偶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1993.3 。
1992- 陳龍廷( 1992.06 ),〈法國「小宛然」布袋戲團之特質初探與啟示〉《台灣風物》, 42 卷 2 期。
丁言昭( 1992 ),〈翻開中國木偶史〉《國文天地》, 8 卷 2 期。
王嵩田( 1992 ),〈台灣民間表演藝術德的現況與檢討〉《台灣風物》, 42 卷 2 期。
呂訴上( 1991 ),〈台灣布袋戲史〉《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
呂理政( 1990.10 ),〈演戲、看戲、寫戲-台灣布袋戲的回顧與前瞻〉《民俗曲藝》, 67 、 68 期。
呂理政( 1990.10 ),〈台灣布袋戲參考資料年表〉《民俗曲藝》, 67 、 68 期。
林茂賢( 1990.10 ),〈台灣布袋戲劇目〉《民俗曲藝》, 67 、 68 期。
許國良( 1990.10 ),〈傳統布袋戲的道具〉《民俗曲藝》, 67 、 68 期。
陳龍廷( 1990.10 ),〈電視布袋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 67 、 68 期。
陳龍廷( 1990.10 ),〈電視布袋戲年表〉《民俗曲藝》, 67 、 68 期。
信多純一( 1990.05 ),〈台灣布袋戲隨筆〉《民俗台灣》,第四輯。
王中砥( 1990 ),〈布袋戲淺述〉《台灣地區七十八年地方戲劇比賽專刊》,高雄:高雄市文化局。
江武昌( 1990 ),〈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 67 、 68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江武昌( 1990 ),〈布袋戲藝人名錄〉《民俗曲藝》, 67 、 68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江武昌( 1990 ),〈光復後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 71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陳佐( 1989.7 ),〈圖說:布袋戲人口〉《民俗曲藝》, 60 期。
林皎宏( 1988.09.26 ),〈轉機與危機-談金光戲的定位問題〉《自立晚報》,第 13 板。
尹建中( 1988 ),〈布袋戲-李天祿〉《民間技藝人才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尹建中( 1988 ),〈布袋戲-林悅章〉《民間技藝人才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尹建中( 1988 ),〈布袋戲-許王〉《民間技藝人才研究》,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王士儀( 1987 ),〈重視布袋戲藝術的國際化〉《超越雜誌》,第二期,台北。
王嵩山( 1986 ),〈從人類學角度看台灣掌中戲〉《民俗曲藝》,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末泥( 1986 ),〈掌中乾坤大-小西園布袋戲團紀實〉《音樂與音響》, 152 期。
雨聲( 1985.10 ),〈傳統與創新-布袋戲演師們的浮生偶敘〉《雄獅美術》, 177 期。
林麗雲( 1985.09 ),〈兒時歡樂掌中戲(記文大地方戲劇社的偶戲演出)〉《民俗曲藝》, 37 期。
黃順仁( 1985.09 ),〈布袋戲界的常青樹(第二代『玉泉閣』黃秋藤)〉《民俗曲藝》, 37 期。
郭端鎮( 1985.09 ),〈回首前塵,寄望未來(莒光國小『微宛然』)〉《民俗曲藝》, 37 期。
王憶人( 1985 ),〈布袋戲放洋〉《中央日報》 1985.2.8 第 9 版。
江武昌( 1985 ),〈五洲元祖-黃海岱〉《民俗曲藝》, 35 、 36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江武昌( 1985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五洲園 黃俊雄 先生)〉《民俗曲藝》, 37 期,臺北市: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李維倫( 1985 ),〈布袋戲元老-李天祿(附故事大綱)〉《民俗曲藝》, 37 期。
李天祿( 1985 ),〈掌中戲略述〉《文訊》, 17 期。
施叔青( 1985 ),〈李天祿的掌中世界〉《台上‧台下》,台北:時報出版社。
卓亞雄( 1984.08.26 ),〈正統布袋戲重現生機〉《聯合報》。
沈玫( 1984.07 ),〈黃俊雄的戲尪仔世界〉《電視週刊》, 1137 期。
朱界陽( 1983.10.12 ),〈展昭要打歌賣藥,包公被迫當配角-電視布袋戲遭商業汙染了〉《民生報》,第 11 版。
李鴻禧( 1983.10.11 ),〈正統布袋戲的日薄西山-從電視播「金光戲」談起〉《民生報》,第 11 版。
林宏隆( 1983.10 ),〈夏末蟬聲-談 王炎老 先生〉《民俗曲藝》, 26 期。
林宏隆( 1983.10 ),〈布袋戲與李天祿〉《民俗曲藝》, 26 期。
汪士淳( 1983.6 ),〈象牙塔外醉心布袋戲〉《中國民間藝術的今昔》,臺北:大華晚報。
尹建中( 1983 ),〈布袋戲的保存與發揚〉《中國民間傳統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三年報告書》,台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江武昌( 1983 ),〈小西園許王的掌上乾坤〉《民俗曲藝》, 26 期,臺北市 : 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王家鳳( 1982 ),〈功名歸掌上-李天祿與傳統布袋戲〉《光華》, 7 卷 5 期。
何佩芬( 1982 ),〈布袋戲裡玩魔術的人〉《電視週刊》, 1055 期。
郭東泰( 1981.11 ),〈真西園掌中劇團的技藝〉《藝術家》, 78 期。
林宏隆( 1981.10 ),〈李天祿的布袋戲生涯〉《民俗曲藝》, 12 期。
杜皓輝( 1980.7 ),〈「小西園」印象記〉《大世界》, 10 期。
沈平山( 1980 ),〈中國民間偶戲〉《藝術家》, 10 卷 6 期。
林清玄( 1979 ),〈掌中的人生-布袋戲演師黃俊雄〉《傳燈》,台北:九歌。
康琳( 1977.07 ),〈展露罕見的特技,以國語配音的布袋戲-神童〉《華視週刊》, 287 期。
沈平山( 1976 ),〈流傳三百年的布袋戲〉《雄獅美術》, 62 期。
黃永川( 1976.04 ),〈從造型美看布袋戲〉《雄獅美術》, 62 期。
吳逸生( 1973.09.30 ),〈談談布袋戲〉《台北文獻》,直字第 25 期。
莫平( 1973.08 ),〈布袋戲的木偶造型創造者-民俗藝術雕刻家徐炳垣〉《華視週刊》, 565 期。
俞允平( 1971.09 ),〈幕後奇人黃俊雄和他的掌中世界〉《電視週刊》, 465 期。
吳兆慶( 1970 ),〈掌中天地-介紹玉泉閣第二掌中劇團〉《中視週刊》, 34 期。
余俐俐( 1969.04.17 ),〈掌中戲的新里程碑〉《經濟日報》。
陳世慶( 1964.12 ),〈台灣地方偶戲人類戲劇〉《台灣文獻》, 15 卷 4 期。
朗玉衡( 1963.03.04 ),〈改良後的木偶戲〉《中央日報》,第 7 版。
陳世慶( 1959.06 ),〈日據臺時之「皇民奉公」運動〉《台北文物》, 8 卷 1 期。
奚淞(在巴黎看中國傀儡戲)《雄獅美術》, 61 期。
tab12

其他偶戲相關著作

出版品資料
三采文化,《創意懸絲玩偶》,臺北市:三采文化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2007 ),《光影的創意小舖》,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鄭嘉音,莊育慧,《動手玩布偶造型》,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童謠玩偶 DIY 》,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高麗婧,《手工娃娃的造型舖》,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郭香芬,《動手玩不織布造型》,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彭艷玲,《動手做棉紗娃娃》,台北:大樹林出版社。
克呂斯 (Kruss, James) 等,《出賣笑容的孩子 2 :財富偶戲團》,臺北市臺北縣:奧林文化出版:大和書報總經銷 。
捷米小路等,《傀儡》,臺北市:格林文化。
黃強華等,《霹靂造型達人書 = Master of the Pili costume 》,臺北市:霹靂新潮社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艾丁斯 (Eddings, David) ,《聖石傳奇 1 , 預言傀儡》,臺北市:奇幻基地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劉欣怡,《懸絲傀儡之舞》,臺北市:聯經。
羅斌 (Robin, Ruizendaal) 等,《吟子的偶戲朋友》,臺北市:藝術館。
易卜生 (Ibsen, Henrik, 1828-1906) ( 1958 ),《傀儡家庭》,台北市:啟明書局印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