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牆美術館

臺灣/臺北古城門

臺灣 / 臺北古城門 1/

城市景觀─入口意象
臺灣/臺北古城門

清代的臺北城於 1884 年竣工,共建了五座城門,分別為北門「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到了日治初期,總督府拆毀西門與城牆,改建環城大道。戰後,留存的四個城門因為不受重視,因此損壞日益嚴重。60 年代,市政府為「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改建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僅有北門免除厄運。

北門:北門在清代座落臺北城西北角,外觀如碉堡一般。臺灣割讓給日本時,日軍即是由北門入城。光復後,北門雖免於被改建,後來卻被快速道路主線和匝道包夾,險象環生,如今匝道雖然已拆除,但主線仍破壞了景觀。

小南門、西門、大南門、東門:除了北門以外,現已不存的西門過去為臺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1900 年臺灣總督府為了市區規劃拆除該門,後來民意反彈,遂不再拆除其餘城門。為紀念此門,今西門圓環處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

至於其他城門中,大南門是臺北城的主門,也是最大的城門。而東門「景福門」則位於臺北城東側。至於坐捷運就可以到達的小南門,在清代時據說是板橋林本源家族為了避開艋舺的泉州勢力,方便出入臺北府城所捐建。以上三個城門均於 60 年代遭到不當改建,僅底座與拱門為原貌。
返回簡述-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