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佳作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曾若涵
作者 曾若涵
學校 國立中山大學
科系 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

聽見一場夢

佳作

參選組別
學生組
創作時間
2009年
參選項目
散文
作品欣賞
開啟作品檔案(另開視窗)

創作理念

行旅異國,近窺西方文化,遠望家鄉,陌生化的世界產生特殊美感,因而記之。

評審感言

江寶釵

本組由於是學生組,參賽的作品,難免充滿如詩的少年情懷。非特關於青春年華的傷悼、少年友誼的追懷、家庭關係的反思,時有所見,甚至人際關係的決裂、親友的離別,乃至疾病、死亡等,也一再出現。更有趣的是,投稿人來自四面八方,竟有志一同寫起夢來,人生的美夢、現實的惡夢,使得題材有過度集中的趨勢,是否顯示投槁者經驗的局限?
本次稿件另一個共同匱缺,係文字缺乏個人特色。儘管學生組的作品無法要求長期累積創作經驗以呈現一種錘練過的文字,但是,多少對於文字個人風格的追求,不應該內在於我們的教育制度之中嗎?有些作品取材十分特殊,令人過目難忘,敘事的剪裁,亦有可取之處,卻因為對於某個別作家的模仿十分明顯,一眼被望穿而出局,令人扼腕。
所幸在雷同之中,仍有不少視而可視的殊異性,水準以上的演出。由於是在學生組,評審委員同意某種文字的生嫩,而不要求老練;同意題材的習見度,而不要故作姿態;同意敘事的暢達,而不是膚淺的設計。在經過初審,再到複審裡的三次投票,終於在彼此意見的磨磳中抵達共識。得獎的六篇作品,〈最後的禮物〉、〈叢林歲月〉、〈藍火〉、〈聽見一場夢〉、〈我的竊聽史〉、〈適者〉。
〈最後的禮物〉見證父親突如其來離開人世的最後儀式,〈適者〉寫祖父臥病歲月中的三代的情感變化,〈藍火〉寫同儕的友誼,都屬本次最常出現的題材,但它們各自以出類拔萃的敘事打敗其他同類型的作品。儘管〈最後的禮物〉這類死亡儀式的題材在文學獎中幾乎要成為習套,儘管到了文末,筆致稍微鬆散,但作者以禮物去勾連父親的願望以及自己的興趣,形成兩代生死的對話,頗為不俗,以故仍獲得評審一致的青睞。〈適者〉從進化論的角度寫祖父臥病後遭遇的際遇,與被割去聲帶的狗相擬,筆鋒冷靜,頗引起討論。〈藍火〉寫實驗室中的伙伴情誼,經常穿插以實驗,事件與想像編織,較能抽身於濫情之外,而保有動人的效果。〈叢林歲月〉以凝觀之筆寫田野調查中的山林經驗,既談生態,也及個人的成長,筆墨淺深相繫,頗為乾淨俐落;〈聽見一場夢〉寫飛行中的機上客夢,頗從不同國的語言著墨,與前者都屬旅行的作品,一在島上,一在國外,連袂突圍。而〈我的竊聽史〉從聽障者的角度寫離離落落的聽覺,在寫實情境中又顯得頗有虛構的痕跡,則真實作者實與敘事者有所距離,竟在散文亦所不免,令人再思。這幾篇作品不慍不火,各有擅場,得獎絕無僥倖。而得獎者的年齡從大學以迄博士候選人,專業從中文系、醫學系到熱帶農業、材料科學,可以一窺生活經驗與跨領域知識於寫作的重要性。
所有的獎賽在鼓勵創作,拔擢好手,提高興趣,但遺珠是所有賽事永遠的宿命。願幸運得獎者與不幸未得獎者能攜手共勉,在本次賽事結果揭曉之後,仍能各自在自己的角落共創這座島嶼寫作的未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