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絲線
佳作
創作理念
太巴塱青年向祖先祖靈學習,找到祖屋柱上發光女孩祖靈的事。早年,溫妮颱風吹倒太巴塱Kakita’an嘎給嘎岸祖屋,毀杞的七根柱子被中研院民族所收藏至今,發光女孩祖靈關在博物館已五十年。族人請來老祭師詢問祖靈是否要回家?青年想要回太巴塱木柱,在花蓮重建祖靈居住的祖屋,恢復原有祭儀、重振部落魂。請來的老祭師會接住神靈拋下來的絲線,化為前往神靈場域的路,絲線黏黏的、有彈性,它鋪成神靈路,可踩可踏。沿著神靈拋下來的一光點,與祖靈相會,和祂共同呼吸,在自然中聽見了風在笑;青年學會孤獨,會獨自走向田邊、原野。太陽下山的光芒,就像神靈下來,會牽著我們的手、腳回家;青年看見大自然的靈和祖靈、祭師媽媽的靈相會了。
評審感言
彭明輝
這篇文章將胡台麗教授祖靈回家的學術主張,轉化為散文式的書寫,將阿美族的傳說、祖靈和時代結合,尋找祖先的靈魂和太巴塱精神,族人的使命,祖靈的安頓,在歷史與現實中找到平衡的榫接,文字平實、細膩,頗具文采,具高度可讀性,且極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