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佳作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張詩勤
作者 張詩勤
學校 國立政治大學
科系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蝸牛

佳作

參選組別
學生組
創作時間
2012年
參選項目
短篇小說
作品欣賞
開啟作品檔案(另開視窗)

創作理念

  寫作並不是為了報復,申冤,吐怨氣。事實上所謂的被虐或被霸凌,當事者須要的不是平反,卻是面對。當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才能夠拉開來看當年的自己,為什麼不能反抗,為什麼深埋事實。而我最想說的是:「人其實一開始的時候,對『他者』的痛苦都是無動於衷的。」為什麼他們虐貓、虐狗呢?斥責那個人、說他書都沒讀進去是沒有意義的(這件事跟高學歷怎麼扯得上關係),大家在學校裡學的是些什麼?第一名的話,全班加上老師主任校長就拚命褒揚稱讚,那麼最後一名的孩子的感受如何?當全世界都默許了一種精神虐待,孩子不論在虐待或被虐的時候其實就連「應該反抗」的反應都不知道要有了,沒有人知道自己的隱忍是一種扭曲。

評審感言

彭瑞金

  〈蝸牛〉這篇作品,最成功的地方是以「蝸牛」的意象譬喻受虐者的脆弱心靈。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我」的兩段受虐經驗──三歲時受保母及其家人虐待,長大後受同居男友性虐待,使得「我」對蝸牛情有獨鍾。蝸牛有很多種,其實,「我」喜歡的蝸牛是「只有小指尖大小的蝸牛」,緩慢而細小的活著,活得十分卑微,却難敵人類天性中的「傷害和虐待」,不經意就要被踩碎,甚至屍橫遍野。作者有意藉此意象表達受虐者無助的心理現象。保母的丈夫偶然釋出友善關愛,以及受男友長期性虐待後,出現的另一個諒解愛護她的男友,她立刻溫暖的活過來。她說她也常踩碎地上的小蝸牛,却在男友送的花裡找到小蝸牛,是不是說蝸牛不死?這就未免太阿Q了。另外,三歲的受虐記憶,未免太清晰了,有些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