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義
佳作
創作理念
這篇世界主義是描述近年來國際重大的恐怖活動背後的故事,握有權力的國家對於事情的處理態度,還有我們這一代僅僅20歲的「族人」,在歷經這麼多世界的動盪之下的情緒。
雖然台灣還沒有恐怖威脅,不過近年來透過媒體的大力傳播,也讓我們看到經濟快速發展後另一個只有仇恨的世界,或許連「神」都無法介入在那裡的人的心靈,反而成為他們的利用工具。
評審感言
許悔之
詩,如果並非渾然天成、自然而生──而是「人工」手藝的話,情感與技藝之間如何拿捏分寸?題材的大小有無先天限制?隱喻和象徵如何有機合成?以上的問題,在決審會議上,都充滿了討論和拉鋸,彷彿是一場人生與美學的討論會。
五位評審,各有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套用馬克思的話語:人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詩路淵源、不同的現實處境,不同的政治傾向……,都影響了人對詩的看法。詩,只是自己寫或自己讀的時候,才擁有某種接近封閉系統的獨立性,一旦躍上檯面,供人品評或評審,便充滿了說服與角力──評審之間的力與平衡,動態的進行著,直到結果揭曉。
得獎的作品其實便是通過層層濾網,留在篩子上,被人看見的那些書寫。這些作品通常是瑜遠大於瑕、題材攝人耳目的書寫。
此次參賽的作品,頗有可觀之處,參與評審確是一次愉悅的享受,當每位評審懷抱著自己終有遺珠之憾而接受了結果,而離開評審會場的時候,詩,依舊曖曖發光,因為書寫,自我完成的意義遠大於社會參與(譬如參賽),我彷彿看見一張又一張或困惑或熱切的年輕的臉,張望著生命。
並且向生命提出了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