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優選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張瑞欣
作者 張瑞欣
學校
科系

第二性告白書-致妮基‧德桑法勒

優選

參選組別
學生組
創作時間
2007
參選項目
詩詞
作品欣賞
開啟作品檔案(另開視窗)

創作理念

我非常喜歡妮基的作品,寫給妮基這一首〈第二性告白書〉的詩,是源自觀賞妮基娜娜系列的作品感觸。
借西蒙•波娃的書名當詩題,從女人的觀點出發,去看待愛情世界的重重變化,以及對戰爭所帶來不幸的申訴,自己幸福應該誰來負責。
男人可以多愛女人一點,互相體諒,互相尊重,然而世界可以不要再有戰爭,畢竟生命是多麼可貴,女人犧牲青春歲月,孕育新的生命實在來之不易。

評審感言

許悔之

詩,如果並非渾然天成、自然而生──而是「人工」手藝的話,情感與技藝之間如何拿捏分寸?題材的大小有無先天限制?隱喻和象徵如何有機合成?以上的問題,在決審會議上,都充滿了討論和拉鋸,彷彿是一場人生與美學的討論會。

五位評審,各有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套用馬克思的話語:人都是歷史的產物。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詩路淵源、不同的現實處境,不同的政治傾向……,都影響了人對詩的看法。詩,只是自己寫或自己讀的時候,才擁有某種接近封閉系統的獨立性,一旦躍上檯面,供人品評或評審,便充滿了說服與角力──評審之間的力與平衡,動態的進行著,直到結果揭曉。

得獎的作品其實便是通過層層濾網,留在篩子上,被人看見的那些書寫。這些作品通常是瑜遠大於瑕、題材攝人耳目的書寫。

此次參賽的作品,頗有可觀之處,參與評審確是一次愉悅的享受,當每位評審懷抱著自己終有遺珠之憾而接受了結果,而離開評審會場的時候,詩,依舊曖曖發光,因為書寫,自我完成的意義遠大於社會參與(譬如參賽),我彷彿看見一張又一張或困惑或熱切的年輕的臉,張望著生命。

並且向生命提出了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