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佳作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 趙啟明
學校
科系

一粒麥子,落在埔里

佳作

參選組別
學生組
創作時間
2004-2006
參選項目
散文
作品欣賞
開啟作品檔案(另開視窗)

創作理念

1956年,一位來自德國的宣教士,以其堅定的信心與無私的大愛,一生奉獻給台灣,特別是她所珍愛的那些原住民少女。她改變了至少四百位原住民少女的一生,她們像種子一般飄向原鄉繼續散播愛,生生不息。這是何等的大愛。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永不止息。看見愛、學習愛,也是文學的存在必要。

評審感言

吳音寧

我一踏入會議室,前輩作家林雙不、陌上桑、阿盛、以及學者廖振富,便對我說出他們的「決議」,因我年紀最輕,他們「指派」我撰寫此次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散文項的評審感言。於是我毫無推辭機會的坐下,會議開始。前輩作家們略論對散文的看法,恰如在年度的比武擂臺上,功力深厚的武林先進,就「功夫」的定義,抒發己見。
陌上桑表示,散文的寫作,主題應單純,避免牽來扯去,龐雜枝節一堆(像武功不宜過多無用的花招),至於什麼是好散文呢?就是要能感動人。散文名家阿盛也說,散文的主題最好單一,盡量不要「散」掉,而此次參賽作品,有些寫得不錯,不過情感讀來不真(文章可以吐露很多訊息呀),為情造景,這點比較不好。
年輕時以「碧竹」為筆名的林雙不則讚嘆到:「我不知道還有這麼多少年人願意寫文章,看到他們的水準,我感到敬佩。」他評審散文的標準,一為知性(足以說服人),一為感性(足以感動人),再來,看技術(文字的純熟度、文章的結構等)。林雙不說,比較可惜的是,學生的筆,甚少觸及環保、農村等議題,「不過我回頭看我少年時,也沒注意到這些。」因此林雙不認為,「還是應該盡量給予學生們鼓勵。」學者廖振富也提到,此次學生作品,主題不乏環繞著親情,而親情中,又不乏描寫雙親離異者,顯示這是台灣社會的現狀,不過,要如何在相似的題材中表現突出?這就要看功力了。
另外,廖振富和其他前輩也一致指出,所謂學生組的武林擂臺上,「學生」的範圍涵蓋太廣了,年齡差異過大,參賽者從國中生到離了婚的媽媽(可能是研究所學生)都有;小孩如何跟大人比呢?評審們原本是這麼憂慮的。
然後藝教館的工作人員奕心小姐,將評審表發給評審們。評審們各自挑選六篇,打分數,統計過後,先就得分少的文章,逐篇討論,捨棄或晉級,再寫一次評分表,同時簽名以示負責,確定出名次。
順暢的評審過程,評審們意見差異不大,不曾激辯,且氣氛和樂。不出兩個鐘頭就得出結果,致使千里迢迢入台北評審的前輩們發現,哎呀,回程車票的時間,預定得太晚了。
最後,公佈成績後的武林擂臺邊,評審們好奇的傳閱參賽名單,看看被挑出或沒被挑出的文章,作者有哪些?結果,出乎意料之外,此次比武大賽,評審們幾乎一致公認的第一名,出自一位高中女生之手。江湖啊!可喜可賀,代代皆有新人出,走入台灣文學的領域,大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