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未啟用網頁JavaScript功能,這並不妨礙您瀏覽網頁資訊,但建議您啟用JavaScript以獲得更佳的瀏覽體驗,請先至你的瀏覽器設定中開啟JavaScript。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歷史專區-作品欣賞-佳作
::: 定位點

作品欣賞─作品欣賞

Back按鍵
作者 李至豪
學校
科系

大提琴協奏曲

佳作

參選組別
社會組
創作時間
參選項目
器樂曲
作品欣賞

創作理念

評審感言

陳樹熙

今年度參賽的作品並不多,在形式上,獨奏曲、室內樂、管弦樂曲、協奏曲皆有,相當的多樣化,也有一些相當具有水準的作品參賽。
但是由於作品在創作技巧與內涵上並無極為耀眼的表現,因此經過評審委員們(潘皇龍、張己任以及本人)討論及投票,決定第一名從缺,從第二名開始錄取,總共錄取第二、第三名以及三名佳作。雖然第一名從缺,但是這是因為評審們希望要求作品能夠有相當夠份量的藝術成就,以便符合此一獎項的尊崇地位使`,並非意味著得獎作品沒有可觀之處,只是評審在結合現代作曲技術與個人創意兩方面比較多有所要求。
一般台灣現在常見的當代作品,在技巧上都會運用到大量的當代西方音樂技街,能夠跟得上時代風潮,但是在吸收、融合、創新方面皆比較薄弱。作曲者往往只運用到當代西方作曲枝術的表象與相類似的符碼,卻無法從美學或創作理念等本質性方面滋生創意,也未能成功的融合傳統音樂或文化恃色,以便產生相對應的自主性與本體定位思惟,成功的跳脫學習、模仿的窠臼、如此一來.以致於創作者始終無法兼顧並主導當今台灣創作、演奏、欣賞三個層面,呈現創造力薄弱的現象,導致外部觀察者認為音樂界整體呈現缺乏創意:對於強調創意與市場兼顧的二十一世紀而言,這的確應該引以為憂,在此提供個人的觀察與大家一起共勉。
獲得第二名的〈色、舞〉為管絃樂團在所有作品中,理念最為清晰,也比較能夠將意念充分落實為結果。此一作品在管弦樂音響與聲部寫作技巧上都相當洗練,充分展現了色彩與律動的變化,音型與的創造與組台也相當貼切,運用密度與音響律動來塑造形式的手法也相當成熟,唯獨在整體創新性與意念的獨特性上稍嫌薄弱,不易在眾多的當代音樂現象中獨豎一幟,創出作曲者個人鮮明的形象。.
獲得第三名的大型管弦樂曲〈水雲蘭亭〉,在曲風上比較能夠帶入一些傳統要素,也能夠相當程度的結合當代音樂的語彙,作曲者也有足夠的技術展現自己的意念,但是在作品技巧的複雜性、多樣性與形式、理念完整度上仍有可加強之處,值得鼓勵與期待。獲得佳作獎的三首作品:管絃組曲〈山水塵外〉、鋼琴組曲〈山林之歌〉、〈大提琴協奏曲〉,在運用作曲技巧上皆有一定的水準,然而整體的創意輿完整度仍可再行加強,因此評審將其評定為佳作獎。
基本上,音樂創作是一條寂寞的路,在臺灣更是如此。由於缺乏充足的發表與獎勵空間,作曲者多半只好以教職謀生,教授一些基礎的音樂課程以獲得溫飽,因而犧牲掉創作的時問、空問、體力與心情。相對於大量對演奏的補助,每一年度台灣對於作曲家所能夠接受到的補助微乎其微,久而久之創作者變得意興闌跚,.維繫音樂生存命脈的創作也因此而脈象微弱,變得音樂界只有再現與模仿而無創作。在此呼籲政府應該重視創作,鼓勵自由作曲家的活動,提洪每一年度獎項更多數額的年度性徵選增長其活動空間,協助作曲家發揮其在社會上的指標性意義,做為演奏家與觀眾之間的銜接點,為一己與民族之精緻音樂文化傳承、轉化而努力,僅以此與所有得獎者與主辦單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