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筆的發明是書法藝術發展最重要的事,書法藝術中線條的多樣變化,成了此項獨特藝術最明顯的審美徵象。「蒙恬造筆」首見於張華的《博物志》一書,歷代多引用此說,認為筆為秦代大將軍蒙恬所發明;然而近世以來在考古發掘上有許多的斬獲,有東周末,戰國時期的竹桿毛筆實物,為現存最古老的毛筆,另外有更多的間接證據:如戰國時期大量的楚簡、秦簡等,殷商甲骨上書寫的卜辭,甚至公元前四千多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內的陶器彩繪圖案,都可見到毛筆書繪的痕跡,可知毛筆的流傳由來已久,非僅始於秦代。「蒙恬造筆」一事,也許只是說他改良了筆,或者「造」者「製」也,蒙恬擅長製造毛筆也。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記載:「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也可算是一個旁證,在秦代之前筆的製作已經有相當的時日,且流傳也廣,各諸侯國有各自的稱呼,可能也品類繁多,在製法上也各有差異,相信在今後的考古上會有更多的新發現。
「宣紙」是古代書繪用紙中最著名的一類,大致始於唐代,因以安徽宣城為集散地 而得名;唐代以前,紙的製造原料主要用麻,後改用青檀樹皮為主,因質地好且柔軟 堅韌,潔白度高,吸墨性佳,墨色層次多,耐於保存又墨色歷久不變,遂成為昔人書 繪用紙的主流而流傳至今,其衍生的品類繁多,到明、清之際已有近百種之多,如泥 金牋、臘牋、玉版宣、五色箋、灑金宣、羅紋宣、虎皮宣、蟬翼宣、單宣、夾宣......等;現今最主要的產地為安徽涇縣,用的原料是在青檀樹皮中加入稻桿,臺灣所產之宣紙,用的原料是雁樹皮,加松、杉等木質部,仿安徽宣城法製成,質優與真宣紙極近,或名之「仿宣紙」。
一般說來,紙有吸墨性強弱之分;初製成的紙,謂之生紙,大多吸墨性強,墨色較含蓄,但初學者不易掌握,吸墨性太強,墨一落紙便暈染成一團;生紙若經加礬、加膠處理後,即變成較不吸墨的熟紙,墨落紙上不易渲染,較無層次變化;因此紙的選擇端賴藝者所要表達的意趣而定;初學者可採用吸墨性適中的紙,如毛邊紙、連紙、還有宣紙,或所謂的「書法專用紙」等來練習,另有一棉紙類,多用於圖繪,書寫較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