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

歷史背景

建築反映出一個民族在特定時空下的文化,因此文化交流的現象也可以在建築的面目上發現。臺灣的傳統建築主要源自於閩南及粵東,自從明鄭清初後,人口逐漸增加,臺灣南北形成不同口音的移民區,其分佈方式與閩粵故鄉不同。基本上,宜蘭地區多漳州移民,臺北地區呈現多樣混雜情形,桃園臺地多漳與客,彰化漳泉客並存,高雄與屏東一帶則泉、漳與客家交錯。

考察臺灣的傳統建築,多數可以從移民原籍看出建築之風格。清代臺灣建築材料與技術多仰賴閩粵。而屋主較信賴同樣口音的唐山師傅,造成臺灣的建築文化中地域性之特質。影響所及,在臺灣各地形成居民祖籍與建築風格互相對應之關係。

然而經歷一段時間,自然風土之影響就顯現出來,因此在材料及構造上發生變化,所謂因地制宜與就地取材。外觀方面來說,屋頂的坡度也較緩,屋脊曲線較含蓄,雕飾呈現重點分佈,裝飾有走入繁瑣之傾向。

屋頂坡緩,屋脊曲線含蓄(林安泰古厝)
屋頂坡緩,屋脊曲線含蓄(林安泰古厝)

而且相近區域的建築風格偶有混合情形,加上進入二十世紀,各械鬥逐漸消失,因此常見漳、泉、粵的混合建築。

臺灣傳統建築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