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欣賞

跳到主要內容

噶瑪蘭族主要分布在東臺灣三縣,傳統行母系社會制度,祭司地位極為重。樂舞則有明顯外來文化影響。


噶瑪蘭可說是平埔族中保留傳統文化較為完整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東臺灣三縣。十八世紀清朝開拓蘭陽平原之前,噶瑪蘭人就已經住在當地,並分佈在蘭陽溪南北兩岸,其聚落被稱為「蘭地三十六社」。漢人東進之後,族人因生活空間受到擠壓遂往南遷移,十九世紀中第一次大移民遷往花蓮新城鄉,建立「加禮宛六社」開發奇萊平原。然而 1878年發生加禮宛事件後,被迫遷社一支往花東縱谷;一支往東海岸。

噶瑪蘭人傳統行母系社會制度,部落中的事務則以男性為主體,其年齡階級組織受到阿美族影響頗深。族人相信宇宙中存有善、惡與自然三種靈,祭司(metiyu)是人與神界的溝通,並具有醫療的能力。從女性祭司治病所用的象徵概念與道具,可以推測和南勢阿美有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