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族分為南北兩群,北鄒族居住在阿里山山脈一帶,故又稱阿里山鄒族,其社會結構以大社為中心,大社的男子會所是部落整體的象徵。
鄒族分為南北兩群,其中北鄒(Tsou)係指居住在阿里山山脈一帶及其西南部、自稱為(Tsou,「人」之意)的原住民族,故又稱為阿里山鄒族,現有人口不及六千人。北鄒族人傳統的生活領域以阿里山山區、曾文溪流域與濁水溪流域上游為中心,東、南、北部都與布農族人的領域接壤,南方尚有魯凱族為鄰。北鄒族人傳統社會結構以包含幾個小社的大社(hosa )為中心,三個大社為達邦社(Tapang)、特富野(Tufuya)、與魯富都(Lufutu);前兩者納入現在的阿里山鄉。大社是北鄒族人的軍事、政治、經濟、與宗教祭儀的中心。大社的男子會所(kuba )更成為部落整體的象徵。在部落,氏族的階序地位與聯盟關係、長老、精通儀式的專家、具有個人戰功與口才等要件決定了哪些人可以進入的統治階層。
北鄒族最重要的祭典是戰祭,主要分迎神、團結與送神祭,其中團結祭是祭典的高潮,而戰祭中的傳統樂舞,則成為族人重要的文化財。
鄒族是典型的父系社會:氏族系統與繼嗣制度皆為父系傳承;聯合家族則是基本的社會與經濟單位;宗教儀式則與經濟活動與社會組織的運作相配合。北鄒族人的歲時祭儀包括播種祭(miapo )與收穫祭(homeyaya );不定期的宗教儀式則有獵神祭、敵首祭與會所建築祭等等。然而,日據以來,由於生活型態改變,與漁獵相關的祭儀逐漸消失,又因為小米的種植逐漸減少,與農事相關的祭儀亦逐漸萎縮,唯獨戰祭(mayasvi )不衰反盛而成為北鄒族人最重要的祭典,而戰祭中的傳統樂舞,則成為北鄒族人重要的文化財。Mayasvi
的過程如下:
一、準備部分:分為道路祭與建祭
1. 道路祭(shimotsuynu ):
mayasvi
開始之前,由巫師(joifo )或部落首領動員全社男女清理大社通往各小社的道路、獵徑與社內通道,一方面去除疫疾;一方面強調人神之間的通路。
2. 建祭(ekubi ):
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各氏族派壯丁上山採白茅草(veiyo ),回來堆放在住屋四週的草地。接著修繕男子會所,戰祭當天清晨由青年上山摘取神花木槲蘭(fiteu ,用以避免不潔之靈)。當神花抵達集會廣場(yoyasva )祭典便正式開始。
二、正典(peyasvi ):分為迎神、團結與送神祭三部份
1. 迎神祭(smouyu ' ho ):
由部落首領率眾將會所內的火塘移至廣場中央,然後,所有男子在赤榕樹(yono )前圍成半圈,由部落首長等有力家系的年輕女眷二人帶來一隻小豬,部落首長帶領男子們刺殺小豬,並以沾血的刀向代表天神的赤榕樹大呼三聲,並將刀血抹在樹上。其後青年上樹修砍樹枝。這些習俗源自於過去的出草習俗,現在都只剩下象徵意義。接著就由頭目為首各家長老依序排成半圓,吟唱迎神曲(ehoyi ;達邦社稱為
oh )。
2. 團結祭:
迎神祭唱完,代表天神 hamo
已降臨至會所內。眾男性回到聚會所內,司祭者派人帶神花祭神樹與各氏族祭屋;各氏族則供奉祭酒於會所內的神櫃並會眾們享用。隨後,舉行男孩成年禮(matkaya ),帶來社內滿週歲的男嬰上聚會所;並舉行男性成年禮。
3. 送神祭:
男性出會所,面對會所成一缺口圓。先唱迎神歌(迎戰神),再唱送神曲
eyao (送天神)。反覆唱第二次送神曲時,隊伍始能緩慢移動,使缺口離開會所,意味著「鎖門」(有防止惡神進入會所之意)。當吟唱到慢的祭歌時,族中少女攜各氏族火把進入廣場中央的火堆上,唱到快的祭歌時,女性才正式加入歌舞的行列。
三、歌舞祭(pasu mayasvi ):
接下來的兩三天歌舞竟日,而整個儀式在吟唱最後一首送神曲(送戰神)後結束。
歌樂在北鄒族人生活中,不論是信仰觀念、征戰儀式、神話傳說、部落倫理或是民俗活動,始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歌樂在北鄒族人的生活中,不論是信仰觀念、征戰儀式、神話傳說、部落倫理或是民俗活動,始終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例如部落最重要的祭儀「瑪亞士比」mayasvi ,整個儀式的重心就是「迎神曲」、「送神曲」、「戰歌」、「歷史頌」、「勇士頌」等祭歌。「瑪亞士比」祭典的每個活動環節幾乎都是靠祭歌來完成的。在族部落內並無嚴謹的歌樂分類,不過,對唱歌曲
pa su – i yahaena
曾是鄒族部落廣泛流行的一種歌曲形式。除了祭歌類平時禁唱外,其他歌樂都可隨時依實際情境唱出。其音樂特色以五度、三度和聲最多。祭歌大多採用平行四度、五度的奧干農複音唱法。對唱歌曲則採用偶發性的部分自由對位唱法,顯示出其自然純樸的音樂特色。
北鄒祭歌是為戰祭(mayasvi)而作的,其歌詞內容是向戰神祈求保佑與幫助,以勉勵族人學習先人的英勇事蹟。如祭歌中的戰歌(peyasvi no
mayahe)領唱者會先歌頌祭典之神聖,再頌戰神作為及祖先英勇歷史,接著才會歌頌各氏族之英勇事蹟。
北鄒祭歌的節拍有自由拍、固定節拍及四拍子三種節拍。無論是屬哪一種節拍,都必須根據領唱者呼吸快慢及舞動者身體搖擺的速度決定。
除了祭歌外,北鄒還有對唱歌曲(pasu-iyahaena)及徒歌對唱歌曲之內容廣泛,基本上有「相聚之歌」或「對唱歌曲」之意。徒歌並非歌唱形式,乃一種具有徒歌的「凱旋誦文」,是勇士征戰勝利攜回敵首在神樹(yano)下,邊頓足邊唸的「凱旋祝文」。
北鄒族傳統樂器
根據林衡立、衛惠林著《臺灣省通誌稿.同冑志》中所記載:鄒族所使用的樂器有口琴、弓琴、鼻笛、橫笛四種。至於樂器的構造與演奏方式說明如下:
口琴:
是簧類樂器,以竹片和銅片為主要材料所組成,琴體是用一長約 6 至 8 公分、寬約 1 公分、厚約 2 米釐的竹片削平而成,竹片的中央開一個長約六公分、寬約 2
米釐的長條形的孔;用契形的長條銅製薄片做成琴舌;將舌置於琴體中的長孔,固定一端,並與琴體成一平面,即形成口琴。在琴體竹片的兩端各鑿一個小孔並繫上細繩子,吹奏時將細繩分別套在左、右手並拉緊,左手持琴體與琴舌固定的一端,將口琴含於雙唇之間,右手拉動另一端的細繩,使之不斷的張弛,促使琴舌不斷振動,利用臉頰、唇、舌調節口腔的變化,使口腔與琴舌振動配合,而發出不同音的聲音。
弓琴(la-dol):
在長約 60
公分的弓柱上,架上一鐵絲絃(以前曾用月桃纖維、麻、藤製絃),琴首含於口中藉其共鳴作用,左手執琴身下端(弓置於大姆指與指之間),以拇指調節絃的振動、同時壓弦或離開以改變音高,右手再以姆指與指彈絃。(吳榮順:1993,P.
46)
弓琴:
是弦樂器,其外型為弓狀,以長約 2 公尺的竹片為弓,弦為金屬製成或以月桃皮籤製成,長度約 60 公分。演奏時以口唧在弓背距離上端約 10
公分之處,左手持弓,同時以拇指按弦以變化弦之張力,用以控制音高,右手手指彈弦,使之發聲,口腔做為共鳴箱之用。
鼻笛:
以鼻孔吹奏的管樂器,以竹管製成,鼻笛頂端是一竹節,在竹節的中央開一小孔做為吹口,竹管上開幾個指孔,吹奏時以頂端的吹口就鼻孔,呈直式吹奏,以手指按指孔,依指孔位置的高低不同,可吹奏出不同音高的音。
橫笛:
以口吹奏之管樂器,根據記載:橫笛是以兩隻長約 30 公分、內徑約 2
公分之竹管,以藤皮綁在一起而成,竹管的兩端以竹節為底,竹管上開一吹口及三個等距離的指孔,吹奏時以口就吹口,雙手持笛呈橫式吹奏(謝園 :P. 90)。
此外,鄒族原有打擊樂器 ─
木杵(sipayatu),其原為農具之一種,用來舂打稻粒,非為樂器而作,是族人將一束束的旱稻放於堅硬平底的石板上,打擊後使其稻粒落下。其所使用的木杵長短、粗細、重量、堅硬度、密度都各不相同,擊觸到平底石板後所發出的音響也就不同。當眾多的人一起打擊,更可發出有節奏的音響。後來的族人覺得這樣的聲音很美,於是便流傳為樂器之一。但後來木杵在鄒族部落消失,卻仍留於邵族之中。因此目前鄒族人使用的樂器仍只有鼻笛、弓琴、口琴、橫笛。
鄒族的傳統樂器可用做獨奏或合奏,這些樂器時常組合合奏,有弓琴口琴的合奏,鼻笛、弓琴、口琴、橫笛的合奏,由於音量較小,很少作唱歌或舞蹈的伴奏。絕少用於伴奏歌曲或舞蹈;目前部落中會演奏傳統樂器的族人已經不多了。(鄭曉鳳:「鄒族民間歌謠淺談」,載蔡中涵編著,1996,《原住民歷史文化》(二),P.
977,臺北,教育廣播電臺出版)
Homeyaya 收穫祭 (原舞者演出片段)
鄒族的 Homeyaya 收穫祭,在每年七、八月小米收割完後舉行。一方面祭祀小米神,另一方面也藉此強化家族凝聚力。是鄒族最重要的祭典。
VIDEO
北鄒族人的傳統舞蹈以戰祭中合歌的舞蹈為最重要的代表。基本舞步為四步舞,整體舞蹈表現莊嚴。
北鄒族人的傳統舞蹈以戰祭中合歌的舞蹈為最重要的代表。在迎神祭與送神祭時,只有男性可以參加,當他們吟唱迎神與送神曲時,一方面採行走的步態(稱為
toekelibe ),一方面身體隨著旋律前後傾斜。雖然是簡單的動作,但是寓意深遠:「祭歌舞蹈是為了迎接戰神降臨會所而走路,要陪著戰神走路向前之意;眾人牽手有團結之意;迎神、送神時身軀向上下搖動,表示族人向天盼望戰神從天而降之意。」(浦忠勇,《臺灣鄒族生活智慧》)基本上以歌聲調節舞步,領唱者起句後,眾人和之。歌曲重複時,舞步並不間斷。
歌舞祭時,則男女皆可加入,隊形安排大抵上男性在前、女性在後;年長者又在年幼者之前,充分顯現鄒族社會的倫理。盛裝的男女族人吟歌如縷而舞步不停。基本舞步仍為四步舞,整體而言舞蹈表現莊嚴。
然而除了戰祭樂舞之外,族人在其他場合如小米豐收祭、男性成年禮乃致敬送王婚入塔山等,都有相關的歌樂以及搭配的動作序列;在一般性的娛樂活動,也可看到歡樂歌或模擬自然動物的舞蹈。除此之外,據聞鄒族耆老目前正在復原已經佚失的傳統樂舞,其中一種舞蹈稱為「諷刺舞」,原來是獵首歸來譏諷敵人首級所唱跳的舞蹈,後來衍生為譏諷整天喝酒無所事事的族人,在佚失了五十年之後,重新為人所知。這些舞蹈的型態,有助於幫助我們了解鄒族人豐富的心靈世界。
北鄒族戰祭樂舞 (原舞者演唱)
北鄒族的戰祭祭歌,歌詞内容是像戰神祈求保佑與幫助,以勉勵族人學習先人的英勇事蹟。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