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欣賞

跳到主要內容

魯凱族分貴族與平民階級,而貴族擁有所有資源以及服飾裝飾權,魯凱族的藝術成就相當高,其中又以編織及木雕最出色,百步蛇與百合是重要象徵。

概述


魯凱族人口約一萬人,分布於屏東縣霧臺鄉與臺東縣卑南鄉等中央山脈南段東西兩側的山區中,依照其地理分佈、社會文化習俗的差異、起源神話與遷移傳說、以及歷史語言學的論通常將其分為三群:以大南社(Taromaku)為主的大南群(又稱東魯凱群),分佈於臺東市大南溪上游卑南鄉境內之山地;以好茶社(kochoapokan)、霧臺社(budai)為中心的隘寮群(又稱西魯凱群),分佈於屏東縣霧臺鄉境隘寮溪上游之山地;以及分佈於高雄縣茂林鄉荖濃溪支流濁口溪流域的三個社(多納、茂林、萬山),稱濁口群(或稱下三社群)。魯凱族自古以來便與環伺四周的排灣族、卑南族、布農族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其中特別是與排灣族因混居、通婚,而呈現外形上十分接近的文化表現。然而魯凱族人仍以語言、繼嗣制度和與百合相關之象徵文化體系維持彼此的區隔。

魯凱族的社會組織以貴族與平民兩個階級為主軸,貴族擁有所有資源與服飾裝飾權等,以往平民必須向貴族綟納稅租或禮物,才能取得使用土地、溪流或服飾裝飾權等權利。魯凱族人相信他們的貴族曾被百步蛇救難,因此將百步蛇圖案視為救恩的象徵,非常重視百步蛇圖案。在魯凱族家屋中的祖靈柱、屋簷、門扉及服飾,都有豐富的百步蛇圖案。魯凱族的藝術成就,在臺灣南島語中相當有名,其中又以女性的編織與男性的木雕最細緻、出色。一位傑出的木雕師父,在部落中往往受到高度的尊重和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