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欣賞

跳到主要內容

傳統的卑南族和阿美族一樣採行母系繼嗣制度,並行嚴密的年齡階級制度,不同年齡階層各有其名稱採行所謂的通名制。

概述


吾人現今慣稱的「卑南族」,實際上原本自稱為「普努悠瑪樣」(Punuyumayan),下分兩個主要的系統:知本與南王系統。其中知本系統包括了七個社群:知本(TipuL)、建和(kasabakan)、利嘉(likabung)、泰安(tamaLakaw)、下賓朗(pinaski)、上賓朗(libeklibek);而南王系統以南王部落(puyuma)為主。知本大族和南王社作戰失利,所以亦被改稱為 puyuma。清朝末年,南王社頭目比那賴(binaLay)獲清朝皇帝任命統治臺東縣被封為「卑南王」(取「比那」之諧音),故其族人被稱為「卑南族」而沿用至今。又因共有八社,日據時期被稱為「八社番」。現有人口約九千五百人。

知本與南王系統的差異主要在於起源傳說。根據南王系統的口述傳統,最早祖先乃乘著方舟自南方漂流至臺東,並在都蘭山(Tuwangalan,祖先的名字)登陸。後來才遷至都蘭山南方的大平原(現在的卑南遺址一帶)居住並耕種。知本大族的祖先則在臺東縣太麻里華源村(panapanayan)一處登陸。

卑南族人主要分佈在今日臺東縣卑南鄉與臺東市,由於與鄰近族群,包括南邊的東排灣群與魯凱族大南社、北面的阿美族與西部的布農族為鄰,其習俗與文化多有混雜色彩。例如,傳統的卑南族社會和阿美族一樣,採行母系繼嗣制度,並同以嚴密的年齡階級制度著稱,不同年齡階層各有其名稱,採行所謂的通名制。卑南族的男女皆有年齡階級組織,幼年期與老年期的男女使用相同的年齡階層名稱,但在少年與成年期,依性別而有專稱,各司其職。過去,一名卑南族的男性,到了 13、14 歲左右就要離家進入少年會所(takoban)接受六年左右的教育訓練,到了適當的年禮即可參加晉升禮升級,其中最重要的兩個關卡就是進入青年期(「米加布坦」,mijaputan)與成年期(「萬沙浪」,vangsalang)的成年禮。青年期(約 18-20 歲)後的男子進入青年會所(parakwan)接受更為嚴格的訓練,例如不能親近女性,並嚴禁抽菸、喝酒、唱歌,祭儀時別人唱跳舞時他們只能默默在一旁生火;不若族人們的盛裝,他們只能光著上身,腰間圍著簡樸的藍布,更沒有屬於他們的歌舞。只有通過成年禮晉升為「萬沙浪」後男子才能穿上美麗的服飾,開始與異性交往並有結婚的資格。

卑南族人的男性年齡階層組織在過去部落社會時期發揮了重要的功能,其男性訓練之嚴謹可比擬於希臘時期城邦的「斯巴達」教育,或許這也是卑南族在群強環伺的族群生態下得以立足於臺東平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現在雖然不同族群與部落之間已經不需要依賴戰爭來求取自我的生存權,然而卑南族社會的傳統價值仍然存留於其祭儀與相關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