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族-樂舞欣賞-原住民族的音樂

跳到主要內容

樂器家族

樂器家族

由於臺灣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關於臺灣原住民族樂器的調查及研究,主要皆由日本學者所執耳,其主要人物,在音樂關係的有田邊尚雄、黑澤隆朝、竹中重雄、一慎三郎等諸位先生,在人類學方面有伊能嘉矩、鹿野忠雄、佐藤文一等諸位先生。此外,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刊行的《臺灣蕃族志》(森丑之助),同《蕃族調報告書》(佐山融吉編),也分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在雜誌發表他們的研究與調查。

其他的民族學關係者進行調查的有李卉、凌曼立、Joseph Lenherr 諸位先生。李卉和黑澤隆朝皆發表了有關口之詳細論文,黑澤主要的敘述是臺灣口琴的分佈、名稱和用途,李卉則更廣泛地將臺灣口琴與亞洲各地原住民族作一比較。佐藤文一、竹中重雄、J.Lenherr 等對於原住民族所有樂器的研究報告,分別刊載在有關民族學的雜誌上。除了李卉以外,大都是對當時時態的觀察加以調查,而未涉及到古文獻上所記載的清朝原住民族的歌樂的樂器。佐藤(主要是歌樂),李卉(口琴)稍稍能涉獵到早期,至於樂器方面之論文尚無人問津。

關於清朝文獻方面,原住民族音樂(樂器、歌樂、舞蹈)的古文獻,主要是記載在明末文獻「東蕃記與清代官史所編撰一系列的府志、縣志、地方誌及記行記上。根據這些文獻可以判斷過去住民樂器的使用,較諸現今盛行許多,而且和生活的關連十分密切。下表是原住民族一些樂器的由來:

樂器名稱 族語稱呼 由來
木鼓 阿美族: satenovi
泰雅族: hon-ngu
織布機
竹鼓 泰雅族: takan 背水的容器
木琴 賽德克族:
阿美族: kokag
趕鳥的工具
弓琴 布農族: ladol 射箭用的弓
杵樂 布農族: madodol
邵族: masmabiya
舂米工具

樂器 說明
•  口琴 除達悟(雅美)族之外,口琴是原住民族最普遍的樂器,過去平埔族也經常使用口琴,其用途很廣,主要用在年輕男女求愛。口琴的簧數從單簧到五簧(就所有民族中,臺灣原住民族的口琴簧數為最多)。特別是泰雅和布農族更喜歡使用口琴來宣洩情感。口琴分繩口琴和彈口琴,但是原住民族使用的口琴和蝦夷人 Mukkri 同樣都是繩口琴。布農族尤其喜歡單簧來作泛音奏法,泛音是 do、re、mi、sol,這與布農族的歌樂音階一致,多簧口琴主要以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為最多,除獨奏外,也興合奏。口琴的構造有竹臺竹竹簧、竹臺金屬簧、金屬臺金屬簧、骨臺金屬簧等。其中以竹臺金屬簧為最多。
•  杵的種類有四:(1)音樂用(2)祭典用(3)搗粟用(4)音樂兼搗粟用,但(1)純粹為音樂用途的只有邵族,近代以來(民國 14 年),擊杵只在觀光育樂上才聽得到,那是由幾個婦女或十幾個婦女,每個人各持長短不一的杵,交替地在石盤上敲打著。杵的長度不同,所以能產生高低不同的音,因而譜成旋律,這就是所謂的杵樂。邵族除了杵樂,還有杵歌,杵歌是在奏完杵樂後來唱的。(2)祭典用的杵,達悟(雅美)族的豐年祭(mivachi)與臼同時使用,這不是杵樂(即杵不是當作音樂之用,只是唱杵歌〔mivachi 之歌〕時用)。(3)搗粟用的杵使用在泰雅族,這是幾位婦女以長短相等的短杵在同一臼裡交替擊打,一面杵臼一面唱歌,這是所謂的杵歌。(4)音樂兼搗粟用的杵,部份的布農族及以前的平埔族,和邵族同樣人數的婦女持著長短不齊的杵,搗著石盤裡的粟米,而平埔族搗在臼裡,在此時,有的唱歌,有的則無,由於杵的長短,聲音也就有高低,因此形成了杵樂。杵可說是普遍使用於所有原住民族,除上述外,如今是看不到也聽不到杵樂和杵歌了。
•  竹筒 這是長約五十公分的竹筒,作為邵族杵樂伴奏之用。
•  鈴類 鈴的種類很多,幾乎是所有種族皆使用,特別是阿美族和卑南族最多,此二族在舞蹈時尤喜以鈴聲作為伴奏,卑南族在念咒時更不可缺鈴聲。
•  銅鑼類 過去平埔族曾使用銅鑼,而現在只有巴則海族仍有銅鑼,這是從漢族傳進來,或是從很早以前就有了呢?實在不得而知。
•  過去平埔族曾經使用過鐘。
•  薩鼓宜 平埔族使用薩鼓宜有三種用途:(1)公文傳達之用(2)防止夜盜之用(3)孩童遊戲之用,特別是在夜裡村落間的傳達,把薩鼓宜配帶在腰際行走,因為有聲音,故可消除寂寞和恐懼,用途依種族而不同。阿美族稱此為 tegelin,在清朝文獻則稱為薩鼓宜、卓機輪,後者閩南語(臺語)發音與阿美族的相似。
•  祈祝歌 裂痕鼓種類有三:(1)原是泰雅族的織布機,戰後被阿美族應用在觀光上,另一為裂痕大鼓(slit drum)兩端閉口型。(2)將腐爛的樹幹兩端切掉,變戶開口型,據說以前的平埔族和阿美族曾使用過。(3)竹製的裂痕大鼓在阿美族可以看到,以兩枝繫繩的小木棒,敲打閉口型的裂痕鼓。
•  木鼓 過去的平埔族及阿美族曾經使用過木鼓,然因沒有裂痕,故以繩索繫綁吊在樹幹上,以木棒來敲打。不僅用在音樂上,村民的集合也以木鼓來召集。
•  長臼 這種長方形的大臼,據說從前平埔族和阿美族使用過長臼。
  木琴類 琴有竹琴和竹木琴兩種,在阿美族的奇美村(奇密社)使用,構造簡單,音板三枝,再以兩枝小木捶敲打演奏。
•  鐃鈸 平埔族以前有過鐃鈸。

•  龜甲

在龜甲的空殼內繫以木舌,綁在腰際舞蹈,以前的平埔族使用過。
•  平埔族舞蹈時,間奏以鼓聲。
•  膜笛 根據凌曼立「臺灣阿美族的樂器」(民族學研究所集刊,臺北)記載,「膜笛是阿美族的樂器。砍取一種嫩竹,截取一段,但須保留兩端的竹節。用刀削去竹上面一段的竹肉,小心地保留一層很薄的竹膜,在兩端近節處,各開一孔,將唇置在笛孔,用力吹,膜會受到振動而發生旋律,通常是小孩吹奏的,其餘如獵鹿時,吹奏膜笛可引誘鹿群的來臨。」
•  弓琴 原住民族的絃樂器非常少,只有弓琴和五弦琴,弓琴在過去和口琴同是被人們喜愛的樂器,不可思議的是全種族口琴最多采多姿的泰雅族卻不知緊鄰布農族使用最多的弓琴。布農族的弓琴是採用泛音奏法,如今其他種族已不使用弓琴,故不知其演奏方法。弓琴是以竹子製作,絃有藤絃、麻絃、金屬絃、月桃絃等,通常以金屬絃為最多。布農族弓琴的演奏把有弓橋的一方放在上面,用口輕輕地銜住上方,左手支撐住樂器的下端,通常以姆指按絃來改變音調,以右手的姆指和食指彈絃,但是撥彈的地方因人而異,有的在正上方,有的在正中間。演奏弓琴時,口是共鳴箱。住在中部的部份布農族在合唱時,也有加上弓琴的情形,合唱用的弓琴形狀比普通的要來得大。此外,也有數支口琴和弓琴合奏的場面。除了現在極少部份的布農族和邵族的老人們常常演奏外,其他種族幾乎已絕跡了。弓琴在以前曾盛行於曹族部落,布農族演奏弓琴時,是以口腔發出 do、mi、sol、do 的 Fanfarenmelodie,有時壓住下方,發出 re 的聲音,像這樣 do、re、mi、sol、do 汎音,在口琴的演奏上,也可聽到。布農族的歌樂音階與 do、re、mi、sol、do 的音階相同。
•  五弦琴 以前在布農族有一種五弦琴,如今已不見蹤跡。
•  鼻笛 鼻笛在以前也是相當普及的樂器。有單管式和雙管式兩種,全部都是縱型的。魯凱族和阿美族皆使用雙管式,尤其魯凱族為多。魯凱族的雙管式鼻笛,一根是吹奏旋律,一根是吹奏杜農(單調低音)。阿美族的雙管笛,兩根皆有指孔,因為未曾實地聽到雙管笛的演奏,不能確知其演奏情形,可能是兩支同吹旋律吧。單管笛的吹奏法有三種:
•  以一邊的鼻孔置於吹口處來吹奏。
•  塞住一邊鼻孔來吹奏。
•  用手指塞住一邊鼻孔來吹奏。
•  以上(1)(2)是最普遍的吹奏法,而阿美族有五孔的雙管式鼻笛,單管式有三孔式或四孔的鼻笛,兩者皆為竹製,鼻笛的用途因種族而異,平埔族用於男女求愛,鼻笛的吹口是在竹節部份的中央開一個小圓洞,鼻孔放置吹口處來吹奏,鼻笛比 Recorder 式的縱笛還難吹奏,故需要技巧。
•  縱笛

笛類的使用主要是在南部的種族為多,亦有單管式和雙管式之分,雙管式是排灣族喇吧魯番使用,一是吹奏杜農,這個構想是得自魯凱族的鼻笛。管式縱笛比較普遍,在特別的用途上,有泰雅族獵取人頭時所吹奏的縱笛,吹口是 Recorder 式,歌人頭用的縱笛,比普通縱笛還要短,只使用在砍人頭前後。又在 raval 蕃的案坡村的獨唱或合唱皆以縱笛來伴奏。排灣族和魯凱族也常在縱笛上雕刻作為裝飾。
•  橫笛 關於橫笛的資料很少,即使在古文獻也無法發現。或許在過去橫笛沒有縱笛來得普及。
•  其他 此外還有阿美族使用的蘆笛和芝笛,在清朝文獻上記有當時的埔族有嗩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