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歌樂的另一特色就是與生活緊密連結。生長在各地域的人類族群,由於地區的特性,人文的承傳,而有了顯著不同的語言歌唱特質,歌唱即語言的音樂化,因此,這地區所流傳的歌樂,就反映了這地區的人文地域特性,而一個民族所流傳的歌樂,也就反映了這個民族的所思所想,悲哀喜樂,可供外人從而了解這一個民族或這一個地區的文化內涵。如原住民族的「杵歌」、「打獵歌」,都反映了地方族群的性格及理念。原住民族雖有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之不同,然以歌樂表現其生活及勞作,則無二致。
由於生活習俗、文化特徵、生長地域及民族性的差異,原住民族的歌樂多半曲調簡短,節奏單純,然而其間所蘊涵的樸質色調,反映真率爽朗、豪邁雄壯,情感豐富的精神個性。若依照歌樂主題,臺灣原住民族歌樂可分為勞動歌、生活歌、祭典歌三類。

勞動歌為形容村社戰爭、狩獵、農耕、捕魚、勞作等之情況,表現勤邁樂觀進取的特色。
- 戰爭:如勝利歌、戰果歌、吵架歌、砍頭歌、凱旋歌、凱歸歌、追繫敵人歌、看守歌等。
- 狩獵:如獵鹿歌、獲得獵物時之信號歌、獵豬歌、捕鹿歌、狩獵歌(打獵歌)等。
- 農耕:如水芋歌、種粟歌、播種歌、飼牛歌、往田地時之歌、耕種歌、田地工作歌、除草歌(割草歌)、工作後休息歌、收穫歌、種田後之踏上歸途歌、插秧歌、耕田歌、種薑歌等。
- 魚撈:如捕魚歌、捕飛魚歌、划船歌、船歌等。
- 勞動:如工作歌、工作場所之歌、搗臼歌、杵歌、建屋歌、聯絡歌、搬運歌、搬木柴歌、搗粟歌、公文通知歌等。

生活性歌樂這類歌樂沒有限制使用的場合及演唱的條件,通常是使用於歡聚宴歡或勞動行進中,用來吟詠生活的點滴,包括對人生的感慨期許及生命中的喜怒哀樂;這類歌樂常以即興的方式唱出,時而歡欣鼓舞,時而沉重哀傷,時而破涕為笑,趣味橫生,感人至深。
生活性歌樂表現對生活的期許與努力。
- 應酬:如歡迎客人之歌、來客回家之答禮歌、介紹客人之歌、歡送歌等。
- 婚禮:如招贅歌、娶妻歌、新娘歌、新郎歌、娶媳歌、結婚歌、提親歌、說媒歌、訂婚歌、來賓歌、青年男女傾訴愛意歌、拋棄女子歌、遊蕩歌、夫婦相愛之歌、婚禮歌等。
- 祈禱:如讚美歌、祈禱子女得好婚姻之歌、祈禱歌、祈求武運歌、祈禱水芋豐收歌、祈禱魚撈歌等。
- 相思:如戀歌、凰求鳳之歌、失戀女子歌、失戀男子歌、戀愛問答歌、思慕歌、別離歌等。
- 酒宴:如落成祝宴歌、喝酒歌(飲酒歌)、收穫捕鹿歌、一同喝酒之歌、男女共宴應答歌、聯歡歌等。
- 新年:如新年歌、過年歌等。
- 訓誡:如訓誡後輩歌、訓誡小孩歌、勸善歌等。
- 思慕:如思君歌、想念歌、思妻歌、念子歌、煩惱歌等。
- 詛咒:如念咒歌、治病歌、祈雨歌等。
- 葬禮:如對死者哀歌、泣歌等。
- 人生觀:如有關人生哲理之訓誨、警戒之歌等。
- 遊戲:如大人遊戲歌、爬樹歌等。
- 感情:如歡樂歌、棒舞之歌、悲傷歌、喜相逢之歌等。
- 看護孩子:如搖藍歌等。
- 童謠:如兒童之歌、遊戲歌、拔齒歌等。
- 離別:如分離歌等。
- 其他:如訪友歸途歌、勇武歌、感謝贈物歌、數數兒歌、蜈蚣歌、遇蛇歌、訪問親屬歌、招呼歌、月令歌、自誇歌、贈答歌、納稅歌、大洪水之歌、洪水過後離別之歌等。

祭儀性的祭典歌樂,運用於農事、狩獵及特殊祭儀或生命禮俗當中。在過去這些歌樂往往具有特定的宗教功能和繁雜的禁忌,因此願得莊嚴肅穆,演唱這一類歌曲時莫不戰戰兢兢,戒慎有加。
祭典歌表現對神靈的崇拜與祈求,充滿神秘的熱情。
- 祖靈:如祖靈祭祀歌、祭祀祖先歌、祭神歌、矮靈祭歌、頌祖歌、迎神送神歌等。
- 人頭祭:如人頭祭之歌、勝利儀式之歌、獵首歌等。
- 狩獵:如祭耳歌、狩獵祈祝歌等。
- 農耕:如祭粟歌、豐年祭之歌、收穫祭之歌、祈禱小米豐收歌、種粟歌、收穫感謝之歌等。
- 捕魚:如飛魚祭歌、歌船祭之歌、新船下水歌等。
- 成年式:如成年儀式之歌等。
- 傳說歌:如祖先傳說歌、祖先開基歌、頭目故事歌、傳說之歌、讚揚祖先歌、緬懷祖先歌等。敘事性歌樂敘說祖先的故事或英雄戰功事跡,如誇功宴、敘戰功歌、頭目歌……等,對祖先起源、部落遷徙、族群互動關係常有若干提示。
- 祈祝歌:如祈晴、祈雨、祝賀好運之歌、咒術歌、退散病魔之禱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