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舞蹈的特色
• 合歌而舞:
大部分的原住民族舞蹈中,歌樂具有關鍵的重要性,有舞必有歌,舞蹈的動作往往隨著歌樂的特性轉換;或可說歌曲調節了舞蹈動作。舞蹈的分類與命名往往取決於伴唱的歌樂,同一支歌樂可由不同的動作組成一個序列,動作與歌樂的關係可能是固定的、也可能有變化的彈性。因此要了解原住民族舞蹈,應該先了解歌樂的型態與特色。雖說如此,族人的身體動作並非只是歌曲的附庸,而是強化了歌樂所欲表現的力度與群體合作,使之超越了音樂單獨的表現,並且將個人的努力表現,予以整合賦之予集體的形式。
• 生活舞蹈:
原住民族舞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舞蹈,亦即舞蹈和部落共同體的社會生活緊密連結,舉凡莊嚴的祭典與歡慶的儀禮,如:新屋落成、婚禮等,都是居民們一同起舞的時機。因為看重部落的參與,大多數的舞蹈動作不矯飾,甚至取材自日常生活的動作,例如:行走、播種等。並不強調違反自然身體體態的技巧;但卻強調毅力、耐力、與群體合作性。
• 社會範式:
原住民族舞蹈反映社會秩序的範式。雖說舞蹈是部落的集體活動,但是誰可以跳、何時可跳、跳哪支舞、誰站在哪個位置等,往往並非基於技術自由競爭的結果,而必須遵守社會階層的原則。特別在祭典舞蹈與重要的社會儀禮舞蹈中,從舞者隊形的安排上,男女有別、長幼有序的社會關係,一目了然。此外,原住民族社會雖賦予舞蹈各樣的情境意義,舞蹈強化社會凝聚力,也是個人表現自我以受社會評價的時機。但是最終的目的仍在於強化社會一體的價值觀。因此特別在祭典舞蹈中,典型型態之一,就是手牽手圍成圓圈或排列成隊的形式。
• 無名有義:
並非所有的原住民族社會,都有一個可以翻譯為「舞蹈」的集合名詞。雖然有舞蹈的表現,但是族人們鮮少賦予動作一個特定的舞蹈類型或名稱。反之,跳舞這件事在原住民族社會可能被歸類為信仰儀式、政治結盟、集體勞動和社會娛樂。因此,觀者必須放下自身對舞蹈的想像,從原住民族文化主位的角度理解舞蹈的意義。
長年研究阿美族歌舞的學者明立國,歸類阿美族舞蹈動作的型態如下:(《奇美之歌》,1999 年,頁 16~20)
• 節奏的原則:
阿美族群體性舞蹈動作是以「一致性」為原則,也就是說,不論是方向、旋律、快慢、強弱等,參與者都是在追求彼此之間的一致性,且這些動作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即產生舞步上有強拍出現的「等質節奏」與「異質節奏」,進而與旋律對應構成「複節奏」、「複拍子」的表演形式。
在阿美族的舞蹈中,「等質節奏」是指在一首歌曲中,舞步不斷的重複或循環一種固定的拍節模式而言;「異質節奏」則是指在一首歌曲中,舞步由幾種不同的拍節模式來構成。通常這有三種情形出現:
1. 重複或循環的舞步拍數與歌曲的拍數相同。這是一種歌與舞的拍節單位時值等長的情形,比如說歌曲有八拍,舞步也以八拍為一循環,來形成一種固定反覆的動作模式。
2. 重複或循環的舞步拍數少於歌曲的拍數。這是一種舞蹈的節奏單位時值較旋律節奏單位為短的情形。比如說歌曲有九拍,舞步則以兩拍或四拍為一循環來形成一種固定反覆的動作模式。這在各地區阿美族的舞蹈中都可以發現,但其中以豐年祭的歌舞最為明顯。
3. 視以上兩種情形的組合形式。在中部阿美族海岸部落的豐年祭當中,或一般性的歌舞場合中這種節奏均可發現。
• 牽手的形式與意義:
1. 相鄰二人牽手:即相鄰的二人互相牽手的方式,這種牽手的方式,隨著部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規則。例如:南勢群與奇美採五指張開互扣的方式,海岸群則有鉤食指、中指、小指以及握手等不同的方式。這些規則有些部落相當清楚,有些則不甚明顯,情形並不一致。
2. 相隔一人牽手:這種牽手的方式,除了首尾兩人之外,其餘相鄰的二人均不牽手,而是兩臂互相交錯而過,與相鄰的一人在夾中的一人胸前握手而牽。這種牽手的方式,使參與者彼此之間的距離與空間,較相鄰二人牽手的方式更為緊密,是南部阿美族豐年祭典型牽手方式,中部阿美則是在豐年祭快結束時,才以這種形式來牽手。此外,阿美族的女性歌舞,普遍的都是這種牽手方式。
• 隊形與運轉的形式與意義:
依照性別分殊有以下的隊形:
• 女性在中間。
• 女性在外圈。
• 男女一起。這種跳法又有兩種:
1. 女子整對列於男子之後。
2. 女子個別穿插於男子之旁。
• 男女分開。這種跳法又有兩種:
1. 男的在一邊跳,女的在另一邊跳。
2. 男的跳累了,然後才換女性下去跳。
由隊形可見,男性與女性的舞是不同在一起跳的,當然,歌也是不同的。現在情形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在阿美族女性參與的程度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1. 依照年齡或階級的順序:通常是依社會地位與年齡階層的高低順序排列
2. 依照行進的方向有以下型態:
• 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成圓形運轉,圓圈有開口和閉鎖兩種
• 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成螺旋形運轉
• 單一或複數行列式
• 波紋式
• 其他
以上阿美族舞蹈動作型態的原則,大致上亦可應用於其他不同的族群。然而在身體動作的部分,明立國對於阿美族的舞蹈動作有以下的看法:「阿美族的舞蹈是以腳步的拍節變化為核心來發展的,其他任何的肢體性動作,都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成立。」雖然腳步變化為主的確是臺灣原住民族各族舞蹈的特色,但是人類的身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部位互相聯繫牽動,因此臺灣原住民族各族舞蹈的身體動作特色,應從整體身體動作的運動狀態觀察之。
• 運動程度小:走路式的行進、速度緩慢、上半身擺動幅度小
• 運動程度中等:開始有彎腰、蹲、抬腳等動作
• 運動程度大:動作激烈、誇張,速度快,擺動幅度大,跳躍腳步會帶動上半身和手部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