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組散文項評審感言 劉克襄

  這次的散文投件次數比過去多了不少,質素也有明顯提昇。六篇得獎的散文各有風味,不同面相的指涉和鋪陳,或能代表這次投稿參賽作品的廣度和深度。雖是教師創作比賽的徵文,內容所涵括的時代社會背景,多樣地展現了教學生活的風貌,也彷彿有一個小小台灣社會變遷的縮影。

  「無聲飄落」初審時只有獲得一票,但經由初次討論,其它委員愈發覺得,作者切入的角度,截然不同於過去的自然寫作題材。內容不只言之有物,經由其娓娓道來,從園藝會場盆栽美學的品評內容,聯想到這些植物原地出處,進而憂心台灣山林的稀奇物種,被一般民眾盲目而無知的濫伐盜取,作者透過本文清楚而具體地告知了,此種盆栽園藝引發的山林破壞問題,誠懇而切真地呼籲國人,共同關心此一被人嚴重忽視的環境議題。

  「灶」一文,在初次評選時獲得相當的好評。作者透過以一個舊灶在廚房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委婉地細述母親在廚房日以繼夜的工作,經由纖細的筆調,翔實地細節描述,將過去許多舊時的場景畫面,生動而清晰地呈現。文筆精美內斂,亦恰到好處。唯從比賽的角度,勉強挑一不算瑕疵的瑕疵,此文若有更大的突破,也許更會獲得青睞吧。

  「愛盲者」是篇令人低迴再三的感人作品,好幾位評審都非常稱許。只是結尾部份再次提到母親時,是否還要再敘述整個家庭被傷害的往事,頗值得商榷。若只是保持在一個盲人的生活感覺,細膩地處理這些餖飣小事,或許會更允當。這篇作品結尾的表現,讓評審呈現歧異的看法。

  「聆聽」描述作者自己做月子的辛苦,過程中母親以昔時的傳統經驗在旁陪伴、協助,經由文字細密而精練的處理,無疑地讓本文充滿戲劇張力。只可惜,文中處理父親那一段,有的評審以為,是蛇足之段。刪之,結構或更為完整。

  「我的失語症」描述自己在社會化的過程裡,不斷地妥協,逐漸失去自我的聲音,讓其陷入天人交戰的情緒,透過書寫把這種掙扎生動地描述出來,並看清自己所處的狀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方法。語句若能更加明確清晰,感染力會愈為具體。

  「流光剪影」以昔時撕日曆的精簡使用,做為鋪陳家族生活的主題,摶得好幾位評審的稱許。但是也有評審質疑其最後一段的敘述略有瑕疵。此外,主題是否要牽扯到龐大的家族變遷歷史,亦產生不同的認知。如果僅囿於處理生活上的小細節,不用過於放大生活議題,或許能呈現更為感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