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65001"%> ::::全國學生創意作品線上競賽::::
大專組─數位音樂創意類 作品評語
撰寫人:吳叠 老師

數位音樂創作,多年以來,已呈現蓬勃發展的跡象,這是創意作品線上競賽的成就。以這次大家踴躍提出作品參賽的情況來看,不但凸顯出社會大眾對數位音樂的熱衷,也意味著創作技術漸臻成熟。

這次參賽的作品數量極多,而且音樂表現也極其多元。在評選的過程中,取捨之間,評委們費盡了心思,精挑細選,經過長時間的意見交換與討論,最後選出了下列的傑作。入選作品評語個別評述如下:

第二名 化外遺音
作曲者以敏銳的心去感觸化外音響,「現實生活中存在無可計數的多樣聲響,只要用心、用敏銳的音感就能感應出現實之外的「化外聲響……」,就整體宏觀(macrocosm)而言,聲響豐富、結構均衡; 就微觀(microcosm)來看,若與現實的情境更多的聯結將更真實。

第三名 邊際輪廓
以情境為主軸,形塑音樂,是具有描繪性的一首作品。音樂材料大多來自環境聲響,從現實生活中得取靈感,將聲響交織打造出情境作品,內在的思維值得肯定。若能將環境聲響融合在音樂中,以呈現其音樂性,並加以音樂結構各種條件的考量,音樂會更完美。

佳作 Conflict will never end
創作者能善用聲音之和諧/不和諧張力與平衡原理,巧妙地表達出人與人之間矛盾/衝突的戲劇性。同時此作品在聲音著色(coloration)、空間化處理(spatialization)、與聲響陰影(acoustical shadow) 設計上也相當用心。

佳作 EdTrUuDmE
本作品是為十二顆鼓的擊樂與預製電子音樂所作,創意佳,擊樂部分的演奏與創作技術上也具有一定之水準。唯電腦音樂部分的比重太低,因此如何強化電腦音樂的角色是本曲最值得探討的問題。無論是擊樂或是電子聲響部分均可加強在音色變化與對比上,同時鼓樂之節奏變化也可強化,除了 Metric 節奏外,可以更增加一些自由節奏的部分,使節奏與電子音樂的對比更為靈活。整首曲子的織度也稍嫌單調,可以增加這方面的對比性。

佳作 Windy Hill
是一首很成功的樂器(長笛)與電子聲響結合的作品。對作曲者而言「廣闊的視野與強風從四面八方吹來,我們感覺到與聽到風的聲音在四周流竄,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經驗,所有自然的聲音空間化般的混合在一起」,然而電子聲響部份似乎太誇張了,與真實的自然情境、聲響似乎有段不小的落差。

佳作 游移
此一作品的特色是將單一的素材透過聲音處理技術,呈現出各種變化的效果,再做排列組合,構思極佳。可惜較欠缺音樂性,若能考慮到構成音樂的其他要素將會更好。

佳作 穹蒼之夜
作者能善用DSP處理技術,雕琢出豐富之音色與姿態,並將之發展成一首具有藝術品味之作品。

佳作 闇夜
聲音素材取自日本古樂器薩摩琵琶和現代的雙簧管,利用電腦軟體加以改變音色並組織,成為具有東方色彩的電子音樂作品,想法上深具創意,在樂器聲響與電子聲響的呼應方面亦佳。但在技術上部分“Clip”爆音出現而使聲音失真。另外,對於電子聲響的形變處理,以及主題的發展則稍嫌不足,用三分十一秒的曲長,似乎無法完整陳述所有曲趣與意境,因此應加強樂曲在文本(Context)上結構組織與發展的緊密性,才能完全述說所要表現的音樂內涵。

佳作 1th
基本上來說,創作者在掌握從聲音至音樂作品,最後導向於人耳欣賞感知層次之嘗試是成功的。

佳作 the Physiognomy
本作品須從節奏面向來感受音樂的特質。透過桌球在彈跳的過程上所製造出來的節奏性現象,或繁亂或張力,都是音樂表現的元素,但在構思上,如果將主軸強調在如何將音樂性表現出來,應該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