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的話
  今年的「全國學生圖畫書創作獎」徵選,一如往年,以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專學生為徵選對象。圖、文創作者一共有1,032名學生參與,作品共計836件,去除掉不符合參賽標準的,一共有665件。初選在6月中旬,由16位專家學者分組進行評選,精選出101件作品進入複選。複審會議於6月下旬舉行,經過評審現場討論、表決,最後共計選出32件獲甲等以上的作品。其中:
․國小低中年級組獲獎9名,由19件選出。(47%)
․國小高年級組獲獎6名,由21件選出。(28%)
․國中組獲獎5名,由121件選出。(4%)
․高中(職)組獲獎6名,由423件選出。(1%)
․大專組獲獎6名,由81件選出。(7%)
  相較於去年1,514名學生、1,207件作品參賽,今年的參賽人數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尤其是國小組滑落很多,只有高中(職)組還維持著百家爭鳴的熱勁。數量減少了,質量呢?是否也因此有下滑?還好,雖然來稿星空不像往年那麼璀燦,但是最耀眼的那幾顆星,也就是上台領奬的同學們,你們的作品仍然讓評審眼睛一亮,看得好歡喜!尤其是高中(職)組,今年的入選比例只有百分之一,獎項得來十分不易。
  每年評審這個獎項,都是評審們最好奇、興奮和期待的時刻。從國小到大專,恰好是兒童到成人,其間的年齡跨距很大。從國小組的童心童趣,經過國中組、高中(職)組的成長蛻變,到大專組呈現出專業等級的視覺表現。我們在各組之間欣賞、評比,彷彿就像是看到了一群台灣愛說故事、愛畫畫的學子們在圖畫書上的成長、變化與投影。今年很有意思的是,在最具童心本色的國小組,表現較突出的,反而不是天真、幽默的想像作品,而是貼近生活的故事。例如,情感動人的《媽媽星》、情感加上知性省思的《我的夥伴Tic》。在表現上,也有用反語來呈現的,例如《爺爺「治不好」的病》、《我討厭我爸爸》、《我想賺大錢》,似乎並不想局限在單純的童心裡。在國中組,少年朋友則大多喜歡透過故事來說一個道理,例如《小氣學分享》等,「模範生的味道」普遍強了一些。高中(職)組的同學在構思整本書時,圖像技巧則已經開始明顯超越過文字,例如《鄉思》從文藝氣息的標題到內容,都像是一部溫馨的微電影。大專組的繪畫表現就更逼近專業水準了,得獎的創作者都已躍過技巧門檻,《操控機器人的男孩》的構圖尤其令人驚豔。
  如果從特優和優選的作品來看各組的主題,偏向都稍有不同。國中組《變色龍阿呆》、《好朋友》和《快樂蠟筆》,大多強調自我追尋和友情。高中(職)組《爺爺的竹蜻蜓》、《幸福抵家啦》和《鄉思》現實感特別強烈,而且多集中在家庭親情上。大專組《操控機器人的男孩》、《摘星星的人》、《爺爺的小木盒》,又多偏向了想像題材或是特殊的視角。
  有趣的是,這些主題,大部分在國小組裡就都出現了! 親情、友情、環保、健康、快樂、自我追尋……幾乎所有正面的價值觀,不分年齡層,都是熱門常見主題。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大多是從老師來的、從學校來的。
  這樣主題重疊的作品,只能說是反映了學校的教育走向。不過,它們並沒有完整反映出同學們的內心世界。這次參賽作品,有些的圖像表現已經達到得獎標準,只可惜因為內容太過說教或是收尾沒處理好而錯失機會。收尾沒收好,是說故事的技巧還待加強;主題太說教就是在一開始的選擇上,就走錯了路,太可惜了!
  好繪本的定義,在比賽中,常常被誤認為是「主題」的競賽。其實不是的!
  比賽不是比誰的故事最有教育意義,而是比誰把故事說得最好、畫得最棒。各位得獎人,論技巧,各位都已經擁有了。未來,如果想再更上層樓,還請記住一件事:不要去找「作業上的主題」,不要去想像大人們想看什麼?而要去想:自己真正想創作的是什麼?
  像國小組《一路上的風景》就是很棒的例子!雖然它在故事性上還有加強的空間,但是從作品中,我們看到一顆愛畫畫的心,可以塑造出多麼繁複而細緻的場景!沒有對繪畫的熱情、對車子的愛好,是不可能畫出這樣一本書的。我們要追尋的,就是這樣一種對自己熱愛事物的追尋。
  此外,綜合幾位評審的意見,在恭喜大家之外,也要提醒各位幾件事:
1不要受漫畫太大的影響。可以吸收漫畫的好處,但不要被它拖跑了。
2主角要在地化,如果是金髮碧眼,就離我們太夢幻、太遙遠了。
3主題不在大小,而在於有沒有把它說好?說得好玩、新穎或是有感情?
4好點子,還是要靠好結構來呈現。如何把故事說好(有沒有新意?有沒有高潮?有沒有合乎邏輯?),把圖像呈現好(是豐富還是雜亂?是單純還是不足?),都是創作者永遠的功課。
  完成一本書是不簡單的事,所有參賽的同學,不論有沒有得獎,都已經完成了一件美好的事,擁有了難得的經驗。至於參賽而又能得獎,那就更是雙重美好了!
  最後,請得獎的同學好好享受這一次得獎的喜悅吧!把此刻的興奮用保鮮膜包起來,存在心裡,放進未來的創作上,去激發出更棒的作品。謝謝大家!恭喜大家!